4月15日,2025全国主流媒体芜湖行活动正式启幕,来自来自大河报、潇湘晨报、齐鲁晚报、羊城晚报、澎湃新闻、红星新闻、极目新闻等多家全国主流媒体的记者组成采访团,深入芜湖龙湾长江隧道(芜湖城南过江隧道工程)建设一线,探访这条被誉为“皖江第一隧”的国家重点工程。
据悉,隧道通车后将彻底改写长江皖江段无水下通道的历史,为加速江北新区发展,促进芜湖省域副中心建设,加快安徽省长江两岸经济社会发展和长三角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注入新的动力。
立体交通枢纽构建新发展格局
近年来,地处长三角与中部地区交汇点的芜湖,正以“通江达海、立体互联”的交通格局,加速成为新发展格局的重要节点。数据显示,芜湖港集装箱吞吐量稳居全国内河港口第6位,8条高速公路与3条高铁干线在此交汇,形成“半小时达合肥南京、1.5小时抵沪杭”的都市圈交通网。随着塔桥多式联运基地年百万辆整车发运能力的释放,以及4E级专业航空货运枢纽机场的加速建设,这座“皖江明珠”正构建“水陆空铁”立体交通体系。
当天下午,采访团成员来到八百里皖江第一隧道—芜湖龙湾长江隧道。“芜湖龙湾长江隧道建成通车后,驾车过江将由现在的40分钟缩短至5分钟,为加速江北新区发展,促进芜湖省域副中心建设,加快安徽省长江两岸经济社会发展和长三角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注入新的动力。”芜湖市住建局相关负责人说。
龙湾长江隧道智控中心揭秘“超级工程”密码
当天下午,采访团首站抵达芜湖龙湾隧道长江智控中心。中铁十四局项目指挥长王承震手持激光笔,向记者详解这项“穿越长江的奇迹”,“隧道采用双洞双向六车道设计,盾构段长达4公里,相当于在地下穿越3个黄浦江隧道。两台直径15.07米的皖江号盾构机,相当于五层楼高度。”
作为八百里皖江第一隧,这条隧道的建设历程历经艰辛。项目建设之初,中国工程院院士钱七虎评价该项目为“目前长江上地质条件最复杂、施工难度最大、风险最高的盾构隧道”。
“长距岩高水压大,地层复杂控制难。穿越断层风险高,可燃气体滩底藏。超大盾构行三载,八百皖江第一隧。”王承震用简单几句介绍道出了芜湖龙湾隧道建设的艰辛。建设过程中该隧道在4种全断面地层中长距离转换穿越,地层软硬强度不均,岩石单体抗压强度最高达113.4兆帕,引起盾构工作面不稳,刀盘刀具磨损严重,盾构机损伤大。“江底一次长距离穿越基岩段近1800米,其中上软下硬地层段700米,技术难度和掘进风险,同类隧道中举世罕见。”王承震说道。
地层复杂控制难是施工中的另一难点,“隧道穿越长江大堤,上覆软弱地层,造浆困难,不易形成泥膜,极易产生过大变形而对大堤造成不良影响。”另外,盾构部分工作区围岩极易坍塌变形,地表沉降控制难度大。此外,王承震坦言,长江南岸江滩600米范围存在可燃气体,对盾构掘进安全施工影响大,施工风险高。
为攻克难题,施工团队成立项目专家组,通过采取优化掘进参数、改造刀盘、优化刀具布置、带压进仓等措施,首次在江底实现刀盘开口率增加、常压下滚刀闸门更换及岩脊处理,总结形成泥浆固化高效处理技术等20余项关键核心技术。
截至目前,盾构隧道双线实现顺利贯通,项目建设已进入最后的全面冲刺阶段,正在进行隧道内部机电设备安装和装饰,计划于今年7月份建成通车。
芜湖“小蛮腰”风塔5月竣工
站在城南大工山路出入口处,远远望去,采访团成员看见约50米高的圆柱形风塔核心筒,这便是芜湖龙湾长江隧道重要附属工程的风塔,被称为芜湖“小蛮腰”,预计将于今年5月全部建成。目前江南风塔土建施工已经完成,目前处于装饰装修阶段。江北风塔外围钢结构还在施工中,预计5月份可以完成。
工作人员介绍,“小蛮腰”风塔不仅外观时尚现代,其作为隧道的附属通风换气设施,也被称为过江隧道的“呼吸系统”。风塔建成后,不仅能保证隧道空气流通,还能在紧急情况下迅速排烟,守护行车安全。如发生火灾等突发事件,风塔能够立即启动排烟系统,为隧道内的人员提供宝贵的逃生时间,有效减少事故造成的损失。
风塔建成后,将为芜湖龙湾长江隧道的顺利运营提供强有力的支持。同时,风塔还设有电梯和观光平台,届时,这两座被称为芜湖“小蛮腰”的风塔,将成为芜湖长江岸线又一处标志景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