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高考地理中,吊蔓种植是农业技术类题目的高频考点,通常结合农业区位因素、现代农业技术或区域农业发展进行考查。


一、吊蔓种植的概念


吊蔓种植是通过绳索、支架等工具将藤蔓类作物(如番茄、黄瓜、西瓜等)的茎蔓垂直牵引,使其向上生长的种植方式,常见于设施农业(如温室大棚)或集约化农业生产中。

二、吊蔓种植的地理意义(优势)


1. 节省土地资源

(1)垂直空间利用,提高单位面积种植密度,适合土地资源紧张的地区(如城市近郊、山地丘陵)。

(2)示例:荷兰温室农业通过吊蔓技术实现高密度种植,缓解土地不足问题。


2. 提高光能利用率

茎蔓分层分布,叶片受光均匀,减少遮挡,增强光合作用效率,提升产量。


3. 改善通风条件

减少植株间湿度过大,降低病虫害发生概率(如灰霉病),减少农药使用,符合绿色农业趋势。


4. 提升果实品质

果实悬空生长,避免接触土壤污染或腐烂(如番茄),商品价值高,满足高端市场需求。


5. 便于机械化与智能化管理

标准化种植模式适应自动化采摘、智能温控等现代农业技术,提高生产效率。

三、吊蔓种植的区位条件


1. 自然条件

(1)气候:多用于温室大棚,可人工调控温湿度(如冬季补光、夏季遮阳)。

(2)地形:适合土地资源有限的平原或丘陵地区(如日本、荷兰的设施农业)。


2. 社会经济条件

(1)技术:依赖农业科技(如无土栽培、智能灌溉)和专业化管理。

(2)劳动力/资金:初期投入高,需技术工人操作,多见于经济发达地区。

(3)市场:面向对农产品品质要求高的市场(如城市中高端消费群体)。

四、高考常见设问与答题模板


1. 分析某地采用吊蔓种植的原因

(1)自然角度:土地资源有限/气候条件不足(需设施农业弥补)。

(2)经济角度:市场需求高(优质农产品)、资金技术支撑。

(3)生态角度:减少病虫害,降低农药使用,符合可持续发展。

2. 比较吊蔓种植与传统种植的差异


(1)空间利用:垂直 vs 平面,土地利用率更高。

(2)管理方式:集约化、标准化 vs 粗放式。

(3)产出效益:单位面积产量高、品质优,但成本更高。


3. 结合区域案例说明(如荷兰、寿光蔬菜基地)

示例:荷兰光照不足,通过吊蔓+温室技术实现番茄全年高产,出口欧盟高端市场。

五、易错点提醒


1.吊蔓种植≠无土栽培,需区分概念(吊蔓是植株管理方式,无土栽培是种植介质)。

2.强调技术、资金、市场等社会经济因素,而非单纯自然条件。

3.若题目涉及“生态效益”,需答出减少农药、资源高效利用等要点。


吊蔓种植是现代农业的典型技术,高考中常作为农业科技与可持续发展的案例,需从资源利用、经济效益、生态保护等多角度综合分析。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