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弓桥
来源 | 帆书樊登讲书(ID:readingclub_btfx)
前不久,看到了一个很有趣的话题:“你有朋友圈羞耻症吗?”
下面的回答很是扎心:
也喜欢在朋友圈记录生活,但大部分设为仅自己可见; 深夜听歌被戳到,想分享又怕别人质疑自己的品味; 拍到了美美的照片,也会限制自己只发一条动态,担心发多了被认为是刷存在感。
朋友圈越发越少,内容越来越克制单调似乎成了常态。
但你知道吗,朋友圈也遵循着“吸引力法则”。
无论是随手分享的精彩瞬间,还是展示的成长感悟,与之同频的人和事亦会被吸引而来。
若用正确的方法经营,朋友圈也可以成为我们留住美好,链接贵人的利器。
建议你多拍照,多发朋友圈。
微博上,曾看到一个“晒晒你的朋友圈”的话题。
网友@姓氏乔 的分享让人印象深刻。
她是个很喜欢发朋友圈的人,朋友圈的截图,就像一本五彩斑斓的日记:
有度假时凌晨4点时骑单车拍到的日出;
有和老友会面,洒满阳光的咖啡厅、捧着爆米花看电影的欢乐时刻;
还有周末在运动馆里挥汗如雨的瞬间、为自己下厨做拿手好菜等等瞬间。
她在自己的回答中感慨:
真的很喜欢用朋友圈记录生活。
哪怕当下生活不顺,但回顾一条条动态,我就会发现,原来这一年里我去了这么多地方旅行,学会了好几道新菜,还认识了两个特别投缘的朋友。
朋友圈提醒我,我走了这么长的路,原本以为很无趣的生活,其实过得充实有趣。
你一定也有这样的时刻:
回看旅游时发的朋友圈,相关的记忆也跟着涌上心头;
朋友相聚时无意抓拍的照片,再刷到却有了不一样的感受;
甚至是昔日的碎碎念,如今读起来也觉得饶有趣味。
正如马尔克斯说的:
“生活不是我们活过的日子,而是我们记住的日子。”
在路遥马急的生活里,很多鲜活的记忆会被磨平,美好的瞬间会被淡忘。
朋友圈,就像一个载体,将那些零碎光阴保留下来,让我们有机会回看,在寻常的日子里,回味到不一样的甜蜜温暖。
不久前,还看到网上有人征集“朋友圈打卡”的记录,发出的内容里写满了成长足迹:
有人立下减肥flag后,每一天运动轨迹、每一次体重秤的数字变更都发在朋友圈里,如今翻阅时,满满的都是成就感;
还有人决心精进英语,日复一日分享自己背诵单词的截图,回头看来,都佩服自己一次次突破舒适区,迎接挑战的决心。
朋友圈未必需要装点得多么多彩绚丽,也可以是专门记录自己的日记。
那些细密的记录里,也见证着我们蜕变成了更好的自己。
往后的日子里,不妨把生活的点滴都记录在朋友圈里吧。
哪怕是不起眼的小事,在珠流璧转间,终会成为闪闪发光的回忆。
曾看过一位知乎网友@暴走林悦的故事,令人感触颇深。
她是一名导游,常年带团在国内外旅行。
和父母聚少离多,爸爸妈妈就特别关注她的朋友圈,
无论是异国风景,还是旅途中遇到的趣事,每条动态下,几乎都有他们点赞留言。
有一次,她接到一个去偏远山区的旅行团,那里信号差,网络也总有延迟。
一路照顾游客的需求的她,忙得晕头转向,没怎么看手机消息,也没有再更新一条动态。
等行程稍轻松些,她再拿出手机,却发现有二十几个未接电话,全是父母打来的,还有无数条微信消息。
原来,妈妈害怕打扰她工作,总是通过翻看她的朋友圈,留意她的动向。
眼看她一周都没发动态,发消息也迟迟不回,父母便陷入了深深的担忧之中。
当回拨过去,听到妈妈带着哭腔的焦急声音,她感觉特别内疚。
她这才意识到,朋友圈就是家人了解自己生活的一扇窗。
她分享美丽风景,他们就跟着她开心,她无意间提到的一点波折,他们就跟着揪心。
而一旦这扇窗对家人关闭,他们就会陷入无尽的焦虑。
从那以后,无论工作多忙,网友都会尽量找有信号的地方,给父母报个平安,发条简单的朋友圈。
她说:“哪怕只是在朋友圈发句简单的话也好,因为我知道,在世界的另一头,还有两颗心时刻牵挂着我,朋友圈也是我能给他们的安心。”
如今的时代,发朋友圈只是日常中不起眼的小事。
我们习惯把自己的生活展示给外人看,可越是面对家人,似乎总是吝啬分享,有时还会默默屏蔽。
总觉得自己生活的琐碎无需让家人知晓,又害怕他们看到动态后,过多的关心唠叨。
然而朋友圈里,真正在意我们喜怒悲欢,关心我们生活起伏波澜的,往往都是家人。
别让默默惦念你的人,点开朋友圈,只看到冰冷的横线。
多留些有趣的动态和日常,给最爱自己的家人可见。
一日三餐的日常也好,偶尔游玩动态也罢,永远不要吝啬于分享。
朋友圈的内容多一些,聊天的话题热络一点,心的距离就会更近一些。
斯坦福大学的教授曾随机找来282人面对面访问,调查他们找到满意的工作,获得重要机遇是通过什么渠道。
令人惊讶的是,其中大部分的人并非通过看广告,海量投递简历,而是借助个人的社交媒体里的“弱关系”获得的机遇。
所谓弱关系,指的就是除了经常见面,紧密接触的亲友外,那些互联网、微信好友等联系较弱的社交关系。
研究发现,弱关系反而能提供给我们多样化的信息和资源人脉。
一个人的朋友圈,亦是弱关系的集合地。
经营好朋友圈,很多贵人和机遇也就跟着来了。
正如房屋设计师@小茵子的经历。
他平时做房屋装修时,很喜欢顺手在朋友圈里分享心得。
不仅会发效果图,还会阐述自己在设计中如何解决布局、采光难题,根据客户喜好打造合适的家居空间。
这些分享不仅让他有了复盘总结的机会,还吸引了很多客户的关注。
前不久,他接到一个旧房改造项目。
房子面积不大,户型还不规整,小茵子在设计中,遇到了不少挑战。
他将整个设计过程都记录下来,从一开始的实地测量、与业主沟通,再到施工细节,一一分享在朋友圈。
而这条朋友圈一发出,就收获了很多好评。
恰好朋友圈里有位软装创业者,正打算找硬装设计师合作家居项目。
于是她主动联系了小茵,两人一拍即合,一口气合作了好几个项目,成为了很好的搭档。
作家刘润曾说过:
一个人的财富基本盘,有两个组成部分: 第一是你自己的本事;第二是你和其他人连接的本事,而后者是前者的放大器。
如今互加微信是社交常态,朋友圈更是逐渐成为新的社交场。
评论区你来我往的互动里,或许就能和潜在的客户建立联系;
时时更新的状态和内容,或许就能为我们挖掘机遇,吸引人脉助力。
更何况翻看朋友圈,本就是别人了解我们的重要途径。
多发朋友圈展示自己的优势,便更容易吸引到贵人和机遇的青睐。
曾看过一段很温暖的话:
你要相信,总有人在等你的朋友圈,总有人懂你的朋友圈,也总有人把你的朋友圈偷偷看几十遍。
那个人可能是几年后的自己,可能是愿意欣赏托举你的贵人,还可能是默默牵挂你的家人。
往后的日子里,请在朋友圈大胆记录生活吧,可以是平淡的云,和煦的天,也可以是生活的小节,事业的新篇。
不要小看朋友圈的力量,更别忽略生活的琐碎细节。
它们并不止是当下记忆碎片,更会在未来的某天扣动命运齿轮,留下更多幸福的诗篇。
点个 ,从把这篇文章分享到朋友圈开始多多记录生活!
作者 | 弓桥,来源:帆书樊登讲书(ID:readingclub_btfx)。
主播 | 闻悦,爱唱歌的主持者,公众号:听闻悦。
图片 | 视觉中国,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