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我看过最傻的新闻之一,是有人在网上卖“银行土”。“银行”这俩字我认识,“土”这个字我也认识,仨字连一块儿,我就不认识了。
原来是有人在银行门口花圃的花盆里挖土,还得挖五大行的,说是能招财、化煞气。为了“保真”,还拍视频为证。你这个赚钱赛道,让月薪 3000 的银行大堂经理知道了都要落泪。买这玩意儿的人难道不明白吗?这挖的不是银行土,是市政的土啊,一个真敢挖,一个真敢买,也是“很行”。现在,这类商品已经全网下架了,这可能是近两年玄学消费大肆兴起的一个缩影。
小红书上搜“塔罗占卜”关键词,有上百万篇笔记,电商平台上主营塔罗占卜、星盘分析的店铺林林总总,算一次从几块钱到上千块钱不等。玄学消费也讲究四个字——与时俱进。如今它已经不再局限于西方的星座运势、塔罗牌,还扩展到东方神秘力量的祈福手串、水晶。
比如,输入生辰八字,算法直接给建议:粉水晶招桃花、黄水晶生财运、绿幽灵助事业、紫水晶长智慧、海蓝宝缓解焦虑、黑曜石吸收负能量。从路边摊先生到 AI 神器,算命啊,其实是一种更适合古人体质的心理咨询。
水晶手串去年就开始火起来了。据飞瓜数据,最近一年,抖音上水晶的单日直播销售额翻了 10 倍。于正、董洁都在卖一模一样的东西。果玩市场地摊上几十块钱的玩意儿,到了明星直播间,配上能量、疗愈、灵性成长之类的鸡汤,几百上千的手串,粉丝们嗷嗷下单。
按明星的说法,这个世界是个巨大的磁场,卖的不是玄学,卖的是量子物理,这话,爱因斯坦听了都要哭着“回娘家”。刷过几个短视频啊,左手黄水晶招财,右手黑曜石辟邪,脖子上挂紫水晶助眠,浑身亮晶晶、“不灵不灵”的全是石头,你这是要变身“石矶娘娘”啊。
除了“银行土”“星座”,还有寺庙经济和刮刮乐。自 2023 年以来,寺庙游热度暴涨。一年时间,景区门票订单量同比增长高达 31%,30 岁以下年轻人占比达到了 44.31%。咱不上课、不上进、不上班,只上香。
传统上香有三大目的——婚姻、事业、考试,有佛祖、菩萨、太上老君,有关二爷,有送子的、管高考的、保平安的,分工不同。年轻人上香不太一样,没有三跪九叩,就是在打卡和探店的间隙,顺便许个发财和遇见意中人的愿。
为玄学花钱的还有彩票。财政部数据显示,2024 全年全国共销售彩票 6234.86 亿元,同比增加 434.9 亿元,增长 7.6%,创出历史新高。咱不买房、不买包、不买醉,只买彩票。乐透、数字型、竞猜型、基诺型彩票都在增加,机开型彩票卖了 1160.57 亿,降了 2.5%。这个数字其实掩盖了刮刮乐的火爆程度。
去年 4 月份之前,即开彩票卖了将近 500 亿,火得一塌糊涂。玩刮刮乐的以 18 到 24 岁年轻人为主,女性占比高达 64%。老哥们还在守着开奖时间,费脑算来算去,小年轻这边不要跟我谈什么技术分析,一翻两瞪眼,玩刮刮乐就是一把梭。
听说有人刮上瘾了,成捆地买,天天买还不过瘾,还要去开彩票店,以此“反向吸金”,属实逆天啊,让你们这些不知道赌性成瘾有多厉害的人啊,去大 A 转一圈就老实了。从去年 4 月之后,因为受到印制费总额约束,即开彩票的供应量远远跟不上暴增的销量,彩票货源紧缺,全年增速自然下降。
我觉得这波玄学消费的反常识之处在于,越年轻、学历越高越信这一套。逛寺庙也好,买彩票、戴手串也罢,调侃归调侃,我是不赞成用理性思维给玄学消费打上“智商税”标签去批判的。过于离谱的,像“银行土”当然除外,时代背景的归因似乎更重要。
还是以隔壁为例吧,日本上世纪 90 年代开始,年轻人对恋爱交友的社交意愿减退,终身未婚率明显上升。到 2023 年,男性终身未婚率达到了 26.7%,女性终身未婚率达到了 17.5%。这人啊,终究是群居的情感动物,缺失的安慰需要找到宣泄的出口。有报告用了两个词来概括——“emo”和“chill”,展现了日本年轻人的 AB 面。“emo”消费是伤感、悲伤、怀旧、可爱等无法言明的情感表达,而“chill”消费指的是冷静、放松、自在的状态。
他们在寻求能够引发情绪波动的事物,同时,对平复情绪波动的治愈性消费渴求也在增加。比如虚拟宠物、云游戏、骑行、露营、接近恋爱体验的活动开始流行。这就是一边“emo”一边“chill”的怪现象,这点跟咱们现在挺像的。
产业转型带来的生存焦虑,不婚不恋爱,使人变得情绪化。年轻人开始反感消费主义,房子能租就不买,汽车能代步就行,手机能打游戏就行,吃饭团购就行。网络上孤独迷茫,发出像发癫、躁动、愤怒的声音越来越多。这些溢出的无处安放的强烈情感需求,又需要一个载体来承接。
比如说泡泡玛特的盲盒,阿 B 的虚拟主播,电台的助眠白噪音,一边“emo”,一边“chill”,一边发泄,一边治愈。上香、算命、水晶、星座、彩票,这些玄学消费也是如此。
星座运势一周推送一次,水晶可以频繁复购,上香可以一把接一把,彩票可以一直刮,谁的遭遇都能往上套。比如你外表坚强,内心敏感,金牛啊下周要注意工作中的小人,生辰八字适合佩戴紫水晶,以平衡思维和情绪之类的车轱辘话,内核是一成不变的。至于方位、八字、体质、磁场、天文、谦运,只是表面镀金的包装啊。
马三立有个相声叫《相面》,把算卦的讽刺得够呛,里面有句台词啊:“那套子活,什么天数啊,也是他们编的”,大概是一个意思。我记得十几年前去青岛一个庙里,就那种来回加起来 300 块的低价购物团嘛。
导游说,算卦是免费的,我兴冲冲凑过去。一位穿着沾着油渍的牛仔裤,上身道袍、四川口音的大哥上下打量我后正色道:“小伙子,你为人耿直,要学的圆滑些,日后必有所成。”我都快哭了,大哥,你就是我的知己啊,终于找到郁郁不得志的原因了。
接着大哥递给我一炷香,说往功德箱里投 50 元也行,100 元也行,看我心意。闹半天,原来不是免费的呀!转身走的时候,依稀听到大哥对旁人说:“你性格就是太直了。”
你搁这儿复读机呢!后来我才知道这叫巴纳姆效应,在面对模糊信息时,容易产生认同感。放到现在也是一样的,玄学消费的共同特征是:高频、低价、即时满足,靠生存焦虑,也就是收入下降;靠情感缺失,也就是缺爱;靠身份认同,也就是社交属性来激发共鸣。
医学界有句话叫“偶尔治愈,总是安慰”,因为治愈生理难如登天,医生只能安慰,“坚持一下,该面对就面对”,病人该绝望还是绝望。
在玄学界,这句话应该反过来,“偶尔安慰,总是治愈”。因为安慰心里易如反掌,却治不了对未来的迷茫,彩票、水晶、星座、风水有办法,它会告诉你,好运马上来了,给人以希望。花钱买的是看涨预期,跌了吗?那是你心不够诚啊,小伙子。
其实啊,玄学消费没几个人真信,过往言之,过往听之。你那么一说,我那么一乐,生活已经够累了,房子车子买不起,买手串子、刮乐子还要被管吗?花小钱买开心罢了,偶尔玩玩不是智商税,沉迷其中才是。玄学最怕的是把人整魔怔了,一味相信神秘力量对命运的规训,脑子里全是金木水火土,评论区天天搁那儿“接接接”的,却忘了持久的学习能力、旺盛的好奇心、具体而微的行动、真诚的共情能力,才有可能挣脱内耗与迷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