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声明:本文为虚构创作,请勿与现实关联
坦克自发明以来,便一直占据着陆地作战的核心地位。
它凭借着强大的火力,在一场又一场战斗中确立了自身无可替代的重要性,成为了全球知名度最高的军事装备之一。
为什么说他知名度最高呢?
你问一个三岁小孩,这是什么呀?
坦克!
这是什么呀?
坦克!
这个呢?
坦克!
你放个战斗机,孩子还有可能说是飞机。
但是你只要放出拥有着长长的炮管,硕大身躯的装点车辆,他绝对不可能说这是车。
不管你是不是车。
就是这样一款明星装备,不论男女老少都知道的重型军事装备,它的诞生之初可不算是光彩。
这是怎么一回事呢?
跟随着小编一起看一下吧...
第一次世界大战打得极为惨烈,各方伤亡惨重,战术上也尽显残酷与高效。
不过,在这灰暗的战争岁月里,军事装备的发展却突飞猛进。
战斗飞机、巡洋坦克、冲锋枪、狙击枪、火焰喷射器等新式装备如雨后春笋般涌现,短短时间内,就将上个世纪那些陈旧的战法彻底淘汰,扫入历史的垃圾堆。
而坦克的出现,更是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第一次世界大战陷入僵局的拉锯局面,尽管起初它发挥的作用并没有人们期待的那么大。
1916年9月15日凌晨,索姆河战线一片死寂,突然,密集的炮声打破了这份寂静。
英法联军的火炮持续轰鸣,对德军阵地进行了猛烈的炮击。
当炮火终于停歇,德军士兵们在战壕里被震得七荤八素,却强撑着狼狈地爬起来。
就在这时,他们的眼前出现了几个前所未见的庞然大物。
这些怪物发出巨大的金属碰撞声,缓缓朝着他们驶来。
德军士兵们都惊呆了,他们从没见过如此怪异的东西。
指挥官也慌了神,匆忙下令:“快!向那些怪物开火!”
一时间,德军各种武器纷纷朝着怪物射击,可不管士兵们怎么努力,那些怪物依旧稳步前进,丝毫没有受到影响。
紧接着,怪物们开始反击,它们朝着德军阵地开炮。
德军哪里抵挡得住这强大的火力,防线瞬间崩溃,士兵们吓得四散奔逃。
熟悉那段历史的朋友可能看出来了,上面这段战斗情节其实是小编虚构的。
第一次坦克的真实实战,远没有这么精彩,甚至可以说是糟糕透顶。
上面图片的主角是英国的MarkI型巡洋坦克,它是世界上第一辆参与实战的坦克。
Mark I型坦克体型巨大,车高2.44米,车长9.94米,车宽4.33米,重量达到了28.4吨,装甲厚度为6毫米。
两条长长的履带分布在车身左右两侧。
根据武器配置的不同,Mark I型分为雄性和雌性两种型号。
雄性坦克装备有两门英国的57毫米霍奇金斯6磅快炮和3挺哈奇开斯机枪,主要承担攻坚火力点的任务;雌性坦克则只安装了1挺威克斯机枪和4挺哈奇开斯机枪,侧重于杀伤敌方人员。
坦克成员共8人,车长和驾驶员负责操控坦克行驶。
但Mark I型坦克的性能实在是让人头疼,由于技术限制,需要两个人专门在坦克后方操作两端的变速箱。
剩下的4名成员可就忙坏了,他们既是炮手,又是机枪手,同时还得兼顾坦克的齿轮维护、弹药装填以及故障修理等多项工作。
每次打仗,这4个人都在坦克里来回奔波,一会儿忙着修理,一会儿开枪射击,一会儿又装填炮弹。
要是不巧有3人意外受伤,那剩下的一个人可就真成“英格兰队长”了,独自承担起所有重任。
不止如此,Mark I型坦克内部环境极其恶劣。
发动机、武器弹药以及所有成员都挤在同一个舱室里,密不透风。
想象一下,你和一台持续运转的发动机待在一个封闭的小空间里,那滋味可不好受。
而且,舱内还有一直在开火的机枪、火炮,旁边还存放着汽油,再加上8个人呼出的热气,空气又闷又浊。
更糟糕的是,因为发动机内置,坦克内部闷热难耐,最高温度能达到50摄氏度。
许多士兵在打完一场仗后,直接就被热晕了,甚至有的还没等战斗结束,就已经支撑不住晕倒在地。
剩下的人也被热得心烦意乱,彼此之间大声咒骂的情况时有发生。
而且发动机的噪音也特别大,成员之间交流必须扯着嗓子喊,要是不用力喊,根本听不见对方在说什么。
再加上坦克没有减震系统,行驶过程中一旦跨越弹坑,车内所有人都会被颠得东倒西歪,呕吐不止。
要是谁当了大英的坦克兵,经历这样一场战斗,身体和精神都得遭受极大的折磨。
Mark I型坦克第一次亮相是在索姆河战役。
当时,英军为了给这个秘密武器保密,对外宣称它是送给沙俄的水柜,英文名字是“Tank”。
而它真正的名字是“机枪破坏器”,不过大家还是更习惯叫它坦克。
1916年8月,英国生产出60辆Mark I型坦克,说来有趣,这笔生产费用还是当时的海军大臣自掏腰包私自建造的,而这位海军大臣就是温斯顿・丘吉尔。
英国前线司令黑格将军得知后方造了这么个大家伙后,激动地说:“赶紧投入使用!越快越好!我们大英的兵力都快拼光了,急需新装备改变战局!”
于是,英军将其中49辆坦克不远万里从英国运往欧洲西线战场。
然而,Mark I型坦克的可靠性实在太差。
在运往西线的途中,就有17辆因为机械故障陷入泥坑,无法继续前进。
开战前,又有14辆由于各种问题不得不返厂维修。
最后,真正能够投入战斗的只有18辆。
在一条长达几百公里的战线上,仅靠这18辆坦克作战,看起来希望渺茫。
但没想到,就是这18辆“可靠的伙伴”,创造了奇迹。
在5个小时内,英军依靠它们将战线向前推进了5公里。
其中一辆坦克一枪未发,就成功攻占了一座村庄;另一辆则夺取了一条堑壕,还俘虏了300多名德军士兵。
据野史记载,英国在坦克投入使用的第一天,就把德军吓退了10公里,不过后来德军又不负众望地夺回了8公里。
虽然这只是野史,但坦克首秀能让英军在10公里的战线上推进5公里,已经十分了不起。
要是在常规战斗中,取得这样的战果,往往需要消耗几千吨炮弹,还得搭上几万名英法士兵的生命。
Mark I型坦克的出现,震惊了欧洲各国。
各国纷纷意识到这种新型武器的巨大潜力,立刻开始着手研发自己的“战争巨兽”,以适应未来可能出现的新型战争模式。
与此同时,各国也在积极探索反坦克的手段。
毕竟,有了强大的“盾”,就得有锋利的“矛”来突破敌人的防线。
英国人很快发现,自己的坦克在战场上的优势逐渐减弱。
在西线战场上,大英帝国凭借坦克耀武扬威了一年,但德军也逐渐找到了应对的办法。
当时,德军除了依靠重型榴弹炮进行火力覆盖,以及让士兵冒着生命危险用血肉之躯朝着坦克投掷集束手雷外,并没有太多有效的反坦克手段。
不过,英国人还在不断改进坦克,Mark IV型坦克崭新问世。
英国指挥官认为这是个好机会,决定孤注一掷,派出300辆崭新的Mark IV型坦克去进攻战略重镇康布雷,试图从这里撕开德意志的兴登堡防线,从而加快战争的结束进程。
就这样,世界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坦克作战拉开了帷幕。
很多人看到坦克上搭载的一些装备会感到好奇。
其实,坦克上携带的有些东西是有特殊用途的。
比如,坦克上有时会带一捆大树枝。
这可不是装饰品,而是用来应对特殊地形的。
德军也不傻,知道英军的坦克能跨越普通战壕,于是就挖了又宽又深的战壕,想让坦克陷进去出不来。
而这捆大树枝就是为了在遇到这种情况时铺路用的,算得上是工程坦克的前身。
在进攻康布雷的行动中,英军采取了突袭战术。
坦克在英国飞机低空飞行产生的噪音掩护下,悄悄向德军阵地逼近,没有暴露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