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亲去世,不设灵堂,不摆仪式。
正在办演唱会的韩红,社交平台甚至还在分享美食。
就连讣告也是西藏文联首发,你是否觉得韩红的做法太过过分?
其实不然。
曾经跟女儿因第二任丈夫,冷战20年的雍西,其实早在去世之前,就跟韩红修复好了关系。
转机袭来
1946 年,雍西出生于西藏昌都的一个普通家庭。
在那个物资匮乏的年代,家庭的贫困让她早早地体会到了生活的艰辛。
然而,生活的困苦并没有磨灭她对音乐的热爱。从小,雍西就展现出了极高的音乐天赋,她常常在草原上放羊时,放声歌唱。
1963 年,17 岁的雍西离开家乡,成为了昌都被服厂的一名工人。
在工厂里,她每天都要面对繁重的工作,但即便如此,她对音乐的热爱依旧有增无减。
只要一有闲暇时间,她就会哼唱着当地的民歌民谣,她的歌声给工友们带来无尽的欢乐,因此,她也被工友们亲切地称为 “小百灵”。
命运的转折总是在不经意间降临。
1964 年,著名歌唱家、声乐教育家常留柱来到昌都挑选演员,准备参加全国少数民族业余艺术观摩汇演。
当他走进昌都被服厂,听到雍西唱歌的那一刻,被她那独特的嗓音和与生俱来的歌唱天赋深深吸引。
常留柱认为,雍西就是他一直在寻找的那颗璀璨的音乐之星,于是,他决定将自己创作的歌曲《北京的金山上》交给雍西演唱。
对于雍西来说,这无疑是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
她深知,这次演出将是她人生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为了能够在演出中完美地呈现这首歌曲,雍西付出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努力。
她每天都刻苦练习,从发声技巧到情感表达,每一个细节都不放过。
终于,功夫不负有心人,在全国少数民族群众业余艺术观摩演出会上,雍西凭借着一曲《北京的金山上》,技惊四座。
她那高亢嘹亮的嗓音,充满激情的演唱,深深地打动了在场的每一位观众,也赢得了毛主席、周恩来总理等国家领导人的称赞。
演出结束后,毛主席等党和国家领导人亲切接见了雍西。
毛主席被她的歌声所感动,询问她唱歌是跟谁学的,雍西质朴地回答:“是跟大喇叭学的。”
这个有趣的回答,让在场的人都忍俊不禁。
而周恩来总理则对《北京的金山上》的歌词提出了修改建议。
他认为原歌词中 “我们迈步走向社会主义幸福的天堂” 一句存在迷信色彩,提议将其改为 “我们迈步走在社会主义幸福的大道上”。
雍西欣然接受了这个建议,而这首经过周总理修改歌词的《北京的金山上》,也从此传唱大江南北,成为了经典之作。
这次演出的成功,让雍西一夜成名,她也因此从一名普通的被服厂工人,一跃成为了西藏军区歌舞团的一员,正式开启了她的歌唱生涯。
在歌舞团里,雍西继续努力学习,不断提升自己的歌唱水平。
她先后进入中国音乐学院和上海音乐学院深造,接受了系统的音乐教育,专业素养得到了极大的提高。
在学习过程中,雍西如饥似渴地汲取着音乐知识的养分,她不仅学习了声乐技巧,还深入研究了音乐理论、音乐史等方面的知识。
这些知识的积累,为她日后的音乐创作和演唱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凭借着扎实的唱功和对音乐的独特理解,雍西逐渐在乐坛崭露头角,成为了一名备受瞩目的藏族歌唱家。
她的歌声,既有藏族音乐的豪迈奔放,又有细腻的情感表达,让人陶醉其中,难以忘怀。
除了《北京的金山上》,她还演唱了许多经典歌曲,如《一个妈妈的女儿》《卓玛驾起拖拉机》《世界屋脊换了人间》等。
这些歌曲不仅在国内广受欢迎,还传播到了海外,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喜爱上了藏族音乐。
意外发生
在事业上取得辉煌成就的雍西,在感情生活中却历经波折。
1968 年,22 岁的雍西与相声演员韩德江相识相恋 ,两人有着共同的艺术追求,很快便坠入爱河,携手步入了婚姻的殿堂。
婚后,他们的生活甜蜜而幸福,1971 年,女儿韩红的诞生,更为这个家庭增添了无尽的欢乐。
韩红自幼便展现出了极高的音乐天赋,对音乐有着浓厚的兴趣和热爱。
在她很小的时候,就常常跟着母亲一起唱歌,母亲的歌声如同温暖的阳光,照亮了她的童年。
然而,命运却总是喜欢捉弄人。1977 年,韩红的父亲韩德江在一次演出中,突发疾病,不幸离世。
这一突如其来的噩耗,如同一把沉重的铁锤,狠狠地砸在了雍西和韩红母女的心上,让她们的生活瞬间陷入了无尽的黑暗之中。
丈夫的离去,让雍西悲痛欲绝,但她深知,自己不能倒下,因为她还有年幼的女儿需要照顾。
为了给韩红创造一个更好的生活条件,雍西不得不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工作中。
她每天都忙碌于各种演出和排练,希望能够通过自己的努力,让女儿过上幸福的生活。
然而,生活的压力和工作的繁忙,让雍西渐渐忽略了女儿的感受。
韩红在失去父亲的痛苦中,又感受到了母亲的疏离,她的内心充满了孤独和无助。
在她最需要母亲陪伴的时候,母亲却总是不在身边,这让她对母亲产生了深深的误解和怨恨。
随着时间的推移,韩红渐渐长大,她的内心对父爱的渴望也越来越强烈。
而此时,雍西为了给韩红一个完整的家,选择了再婚。
然而,她的这一决定,却遭到了韩红的强烈反对。
当时只有 9 岁的韩红,无法理解母亲的苦衷,她觉得母亲背叛了父亲,心中充满了愤怒和委屈。
为了不让母亲为难,韩红做出了一个令人心疼的决定 —— 她选择离开母亲,独自前往北京投奔奶奶。
就这样,小小的韩红,带着简单的行囊和几盒饼干,踏上了长达三天三夜的旅程。
在火车上,她蜷缩在座位上,望着窗外一闪而过的风景,心中充满了对未来的迷茫和恐惧。
到达北京后,韩红与奶奶相依为命。
在奶奶的关爱和呵护下,她逐渐走出了失去父亲的阴影。
然而,她与母亲之间的隔阂,却越来越深。
在那段日子里,韩红对母亲的思念只能通过电话来传递,但每次听到母亲的声音,她心中的怨恨就会涌上心头,于是,她常常会挂断电话,拒绝与母亲沟通。
而雍西这边,虽然组建了新的家庭,但她的心中始终牵挂着远在北京的女儿。
她知道,自己对女儿的亏欠太多,每次想到这里,她的心中就充满了愧疚和自责。
为了弥补对女儿的爱,她每年都会抽出时间去北京看望韩红,但每次见面,韩红都对她十分冷淡,这让她感到无比的伤心和难过。
就这样,母女俩的关系陷入了僵局,长达 21 年的时间里,她们之间的亲情仿佛被一层厚厚的冰墙隔绝开来,无法相融。
关系破冰
直到 2002 年,韩红前往西藏体验生活,寻找创作灵感,雍西得知后,决定陪同女儿一起前往。
在西藏的日子里,母女俩一起领略了高原的壮丽风光,共同经历了生活的酸甜苦辣。
在这个过程中,她们的心逐渐靠近,那些曾经的误解和怨恨,也在不知不觉中渐渐消散。
2003 年,韩红在北京举办个人演唱会,她特意邀请母亲雍西同台演唱。
当母女俩手牵手走上舞台,共同唱起《归来》时,台下的观众无不为之动容。
她们的歌声中,充满了对彼此的爱和思念,也让人们看到了亲情的伟大和力量。
此后,雍西和韩红的关系变得越来越好,她们经常一起参加各种活动,共同分享生活中的喜怒哀乐。
雍西为女儿在音乐事业上取得的成就感到骄傲和自豪,而韩红也十分感激母亲在自己成长过程中的付出和支持。
结语
回顾雍西的一生,从无名小卒到站在舞台上为毛主席献唱的歌唱家,她无疑是幸运的。
可是,在感情上得不到女儿理解的她又是不幸的。
不过,好在雍西一直挂念着女儿,在有能力之后陪在她身边,化解了矛盾。
这才不至于,怀着对女儿的愧疚离开人世。
免责声明
文章描述过程、图片都来源于网络,此文章旨在倡导社会正能量,没有低俗等不良引导。
如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如有事件存疑部分,联系后即刻删除或作出更改。
参考资料
《北京的金山上》首唱者、韩红母亲雍西逝世,韩红回应,澎湃新闻
雍西,百度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