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魅力科学君,今天我们要聊的话题是:根据一项近日发表在《天体物理学杂志》上的研究,天文学家确认了一颗行星被其主恒星吞噬,而这也就意味着,我们见证了一个异星世界的毁灭。好的,咱们不说废话,这就开讲。



事情要从2020年说起,在那一年的5月12日,天文学家注意到有一颗恒星出现了明显的异常,在短时间之内,它的亮度忽然开始不断提升,并于当年的5月26日达到峰值,其亮度提升了大约100倍,在此之后,它的亮度又逐渐降低,并最终回到了正常状态,整个过程持续了大约6个月的时间(可见光波段)。

这一事件随后被称为“ZTF SLRN-2020”,观测数据表明,它距离我们大约1.3万光年(坐标为赤经19h 09m 39.7830s,赤纬+05°35′04.269″)。

关于此次事件,天文学家当时给出的推测是,这很可能是一颗中等质量恒星在其演化末期膨胀为红巨星,进而吞噬掉了运行在其附近的一颗行星。这在当时引起了广泛关注,因为它似乎为我们展示了地球在数十亿年后的潜在命运,人们对此评价道:我们看到了地球的未来。



然而由于观测水平的限制,这种推测却迟迟无法得到证实,直到韦伯望远镜发射升空之后,这样的情况才得以改变。在此次研究中,天文学家就是利用了这台望远镜,以前所未有的精度对“ZTF SLRN-2020”所在位置进行了观测。

韦伯望远镜传回的观测数据表明,在“ZTF SLRN-2020”所在的位置上,确实存在着一颗恒星,而在它的附近区域,还存在着一团温度相对较低的物质,其成分与年轻恒星周围的“原行星盘”基本一致,这就表明了,这些物质其实就是一颗行星被吞噬后留下的残骸。

所以天文学家据此确定,我们确实是见证了一个异星世界的毁灭。但令人感到奇怪的是,这颗吞噬行星的恒星并不是一颗处于红巨星阶段的恒星,实际上,它其实是一颗橙矮星,其质量大约为太阳的70%,目前正处于主序星阶段,而这样的恒星,其“寿命”通常可以达到上百万亿年。



这也就意味着,之前关于“ZTF SLRN-2020”的推测,其实是错误的,实际情况是:有一颗比太阳还要小的、正当“壮年”的恒星,吞噬掉了运行在其附近的一颗行星。

需要知道的是,在此之前,我们从未发现过处于主序星阶段的恒星吞噬其行星的情况,而从理论上来讲,这种情况也几乎不可能发生,因为对于在此阶段的恒星来讲,其行星系统应该是非常稳定的。那么,到底是什么力量将这颗行星推向了毁灭呢?

对于这个问题,天文学家目前也没有确定的结论。一种可能的解释是,这颗被吞噬的行星,应该原本就距离其主恒星非常近,在其公转过程中,由于潮汐力的作用以及恒星风的侵蚀,它的运行轨道会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降低,越来越靠近其主恒星。



天文学家表示,一旦这颗行星与其主恒星的大气层边缘发生接触,其运行轨道就会迅速降低,并在短时间内就被主恒星吞噬,在此过程中,主恒星的亮度就会大幅提升,而行星则会直接解体,就像一块冰淇淋掉进了热咖啡里那样逐渐融化,只留下了少量的物质残骸。

令人担心的是,我们也不能排除有某种尚未明确的机制,能够将原本稳定运行的行星推向其主恒星,而如果这种机制真的存在,那么同样的事情也可能发生在未来的太阳系,或许在太阳演化成红巨星之前,就会有行星被太阳吞噬……

当然了,这也只能说是一种猜测,就目前的情况来看,相关的研究仍在进行之中,期待在未来的日子里,天文学家们能够有更多的发现,进而揭开这个谜团。

参考资料:Revealing a Main-sequence Star that Consumed a Planet with JWST,The Astrophysical Journal, Volume 983, Number 2,DOI 10.3847/1538-4357/adb429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