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门世界杯第二个比赛日,国乒主力悉数上场,线上线下关于乒乓球的讨论热度空前。其中,“鹰眼系统”在世界杯的首秀,也让台上台下都倍感惊奇。
其实,鹰眼系统大家并不陌生,已应用于网球、羽毛球等项目,但放在乒乓球比赛上,却像“最熟悉的陌生人”。比赛才两天,就有多名球员申请“鹰眼挑战”。男单小组赛第一轮,埃及选手埃尔贝亚利因发球遮挡被罚分。他利用鹰眼系统回放,发现是自己的头部遮挡了球,最终不得不更换发球方式,这是鹰眼系统首次在乒乓球比赛中使用。
为什么在乒乓球比赛中很少看到“鹰眼”?
此前,基于技术难度、成本问题以及比赛节奏等诸多考量,乒乓球比赛判罚取决于裁判的专业和经验,主观性较强。不同裁判,尺度不一,难免出现“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的争议。2024年澳门国际乒联女子世界杯决赛,孙颖莎和王曼昱就曾因“一个球是否擦边”短暂中断比赛。
这一次,鹰眼系统的应用,对裁判、球员都是一次“大考”。在“鹰眼”的监督之下,所有的技术和专业都将趋于标准化,“是骡子是马,拉出来遛遛”。明面上,“鹰眼”提升比赛公平性与判罚准确性,推动技术规范与运动员行为约束;深层次看,“鹰眼”对于观众也是一个科普。国乒的舆论场上不乏一些“互联网裁判”,以转播画面视角来判断场上“遮挡”“擦网”“擦边”与否,观点对立的往往争论不休,有时还会上升到谩骂、诋毁,甚至“网暴”。
要想改变乱象,不能让观众“只看球不懂球”。鹰眼系统,既可以让球员精进技术、让裁判提升专业水平,也可以让观众看球更懂球,对比赛质量和观赛行为都是一种很好的保证和引导。是首秀也是尝试,“网红”乒乓球想要长红,就要有所革新,多听听各方呼声,取长补短,益于项目发展。
现代快报/现代+评论员 覃甚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