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天来了,有许多北方的小伙伴又开始预测起了今年的沙尘天气,现在我国北方的绿色城墙,真的能挡住风沙吗?

有不少人质疑在干旱地区植树造林是在过度利用地下水,断绝后人的活路,无异于饮鸩止渴。这种质疑听起来不无道理,那它事实如此吗?这道绿色长城给中国又带来了什么呢?



砸下1200亿造林近5亿亩,图啥?

我国近几十年的绿色工程顶流非三北防护林莫属,这一工程从1978年启动以来,横跨数十载,投资超1200亿元,造林面积达到了4.8亿亩。

花这么多钱,造这么多林子,到底图个啥呢?事情还得从四十多年前说起,那时的三北地区几乎是生态重灾区,沙化、退化土地铺天盖地,水土流失和风沙肆虐,当真是黄沙滚滚来,田野哭哀哀。

当时三北地区的沙漠化和荒漠化土地面积加起来能轻松占到全国沙化土地总面积的九成以上,每年沙尘暴的侵袭让整个北方苦不堪言。



我国北方大部分地区基本上每年春天都会笼罩在风沙的淫威之下,遮天蔽日让人连门都不敢出。

地处黄河中游的黄土高原因为水土流失严重,导致黄河的泥沙含量成了世界之最,我们因此也没少被其他国家诟病。

这些泥沙年复一年地被冲入下游,抬高了河床,搞得下游地区形成了悬河,河水是在地面之上的,一旦决堤那就是水漫金山的结局。

当时的生态已经到了不治理不行的地步,党中央决定不再坐以待毙,于是乎三北防护林工程诞生了。



风沙和水土流失不会跟我们客气,要想驯服这两头猛兽还真得动真格儿的,这些年来国家豪掷1200亿,开启了我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生态工程,计划造林4.8亿亩,覆盖400多万平方公里的区域。这一横亘半个中国面积的森林带堪称绿色长城,绝对的世界之最。

不过当初建设三北防护林的时候,也不是所有人立马就明白它的巨大意义,有些人觉得这不过是种树运动,更有很多人将其看成是放卫星。

种树能有什么难,哪里黄土裸露就往哪里种树呗,但万事万物都得讲科学,种树自然也不例外!

面对如此复杂、庞大的工程,光靠蛮干可不行,从一开始三北工程就不仅着眼于种树,还结合了退耕还林、退牧还草等多种手段,并且非常注重科技在治沙中的作用。



随着治理的深入,科研人员逐渐摸索出一条适合干旱半干旱地区的生态治理新路子,提出光伏治沙、节水抗旱造林等一系列创新模式。

这一波操作下来,既保护了生态还提高了经济效益,妥妥的双赢!

攻坚战,三北工程在打什么仗?

有很多人觉得,工程已经搞了四十多年,我们北方的森林带也基本建设了起来,是不是三北工程已经搞的差不多了?

要是这么想那可就太低估生态修复的复杂性了,三北工程到今天已经进入了新的阶段,啃硬骨头的攻坚战才刚刚开始。

前些年我们的一系列动作只不是将生态这个年久失修的大型机械擦干净了表面的锈,要想真正解决问题,深入内部修理才能让它重新焕发活力。



这场攻坚战要涵盖三个标志性的战役区域,分别是黄河几字弯攻坚战、科尔沁和浑善达克沙地歼灭战,以及河西走廊—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阻击战。

黄河的几字弯地区位于内蒙古河套地区,这一区域长期以来的过度放牧和开垦,让土地荒漠化问题极其严重,直接威胁到了黄河流域的生态安全。

所以这场仗的目的就是要让黄河沿岸的植被恢复起来,遏制水土流失和荒漠化的继续扩展。

科尔沁和浑善达克沙地是北方沙尘暴的重要策源地,治理起来难度非常大,但要想让北方地区真正摆脱沙尘暴的困扰,这两个地方非得彻底治理不可。



在这场歼灭战中,工程队伍不仅要种树种草,还要结合创新的治沙手段,将光伏治沙,草方格、沙障等技术结合起来,双管齐下打一场漂亮的歼灭战。

河西走廊—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阻击战也非常关键,河西走廊是我国西北地区的重要通道,但沙漠化威胁着这个地区的生态安全。

在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开展阻击战则是为了防止沙漠进一步扩展,保护周边的绿洲,只要我们能成功遏制塔克拉玛干沙漠的扩张,将创造出新的世界奇迹。

为了更好地应对这些挑战,国家林业和草原局下足了功夫,他们会同多个部门出台了《三北工程六期规划》,并且设计了多达68个重点项目,35个项目就布局在这三大战役区域。这种精准发力的做法像极了靶向治疗,每一步都打在沙漠化这个怪物的软肋上。



攻坚战的成果虽然还需时日验证,但现在已经能明显的看到我们的生态正在一步步向好的进程中,可问题来了:国家耗费如此巨大,防护林也造了这么多,为什么北方的春天还会有沙尘暴呢?

要回答这个问题,还得看看沙尘暴的来头到底怎么回事!

防护林挡不住沙尘暴?开口子了?

其实稍微了解一下沙尘暴的脾气就能明白,防护林可真是太难了,沙尘暴的高度动辄超过几百米,有时能够达到上千米,防护林的树木平均高度大概只有十几米,在巨型沙墙面前,想要全屏这些小绿人来抵挡确实有点强人所难。



不过三北防护林虽然不能像一堵墙一样把沙尘暴拍回去,但它在地面附近的防风固沙效果还是不容小觑的,防护林通过降低地表风速、固定沙土,减少了沙尘源头的供应。虽然不能关掉沙尘暴的水龙头,但至少把水流调小了一点。

而且现在威胁我们北方沙尘暴的沙源在我国境内已经很少见了,大多数的沙子都是从蒙古国刮进来的,三北防护林即便再努力,也管不了隔壁家的沙子,所以沙尘暴时不时来打卡北方也就不足为奇了。

虽然现在的沙尘天气依然还会出现,但频率比之既往可真是要少很多了。

所以看问题还是要辩证的看,虽然三北防护林不能完全让沙尘暴成为历史,但至少通过我们的治理,让沙尘天气的频率降到最低。



所以三北防护林就好比是一群敬业的环卫工人,每天不停地清扫地面的沙尘,让风在刮过的时候不至于卷起太多沙子,而且研究还发现,三北防护林让一些严重沙尘源区的沙尘输出量减少了20%左右,防护林可能没能直接封杀沙尘暴,但它确实有效抑制了沙尘暴的嚣张气焰。

有了科技的加持,三北防护林已经变得更加智慧了,近年来广泛应用的光伏治沙,就是将光伏发电和治沙结合起来,光伏板可以遮挡阳光减少水分蒸发,从而有利于植被的恢复,发电站还能为周边地区提供清洁能源,形成了双赢的局面。

不过话又说回来,虽然三北防护林不能彻底消除沙尘暴,但它确实让沙尘暴变得温柔了不少。与其说它是一堵墙,不如说它是一位清道夫,默默无闻地为我们的生态环境做着贡献。



转眼四十多年过去,三北防护林这张绿色成绩单可是相当亮眼,三北地区森林覆盖率已经从最初的5.05%提高到了现在的14%。

虽然10%的增幅看上去不多,这可是在我国北方干旱、半干旱地区完成的逆天改命式的壮举,在这4.8亿亩的新增森林背后,是几代人坚持不懈的努力和科技创新的加持。

这些新增的森林可不是摆在那里充数的,它们在防风固沙、保持水土、增加生物多样性方面都发挥了重要作用,毛乌素沙地现在已经基本消失,周边居民的日子也越过越好,苦不堪言的流沙地狱彻底成了历史。

黄河流域的植被覆盖率也显著提高,黄河的输沙量减少了九成,昔日的悬河安全系数大大增加,这一系列成果就是把荒漠变绿洲的真实写照。



三北防护林还带来了显著的社会和经济效益,许多曾经饱受风沙之苦的地区,现在通过发展特色林果业和沙漠旅游业让老百姓的钱袋子鼓了起来。

新疆、甘肃等地通过种植葡萄、核桃等经济林果已经形成了颇具规模的产业链,这些绿色产业不仅提高了居民收入,还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观光,进一步带动了地方经济的发展。三北防护林不仅是绿色长城,更是致富长城。

结尾

虽然三北防护林的建设期间经历了不少质疑,初期在干旱地区大规模植树造林也确实引发了一些生态问题。

但随着科技的进步和治理模式的创新,这些问题逐渐得到了解决,现在的三北防护林不仅是个生态工程,更是个科技工程和经济工程。

它告诉我们,生态修复不光是种树,更是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智慧体现。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