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今教育多元发展的背景下,民办教育如何突破固有模式,实现质量与特色的双赢?这一命题始终考验着教育实践者的智慧与担当。当升学竞争日趋白热化,真正有生命力的教育创新,应当既有仰望星空的理想主义,更需脚踏实地的破局勇气。
4月10日,青岛明天中学举行陶行知教育基金会留学奖学交流专项基金甄选基地校揭牌仪式,当陶行知“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的平民教育思想,穿越时空的尘埃,在当代教育改革的浪潮中,与青岛明天中学携手碰撞出火花,共同指向的是教育的本质——培养完整的人。
一场签约
为民办教育“破圈”立标
青岛明天中学与陶行知教育基金会正式签署战略合作协议,以“行知精神”为纽带,开启民办教育与公益力量协同发展的新篇章。面对学生升学路径多元化、全球化的时代需求,学校主动引入陶行知教育基金会的国际资源,为学生拓宽升学赛道。此次合作既彰显了陶行知教育基金会“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公益初心的延续,又凝聚着青岛明天中学二十年如一日对教育创新的执着探索。
签约仪式上,青岛明天中学宗成文校长坦言:“教育是生命的唤醒,而非知识的灌输。陶行知先生‘生活即教育’的理念,与我们‘收进来的是学生,送出去的是人才’的办学承诺不谋而合。”为了更好地赋能学生发展,陶行知教育基金会将通过设立国际奖学金、对接西班牙及马来西亚等“一带一路”国家顶尖高校,通过共建“行知班”等项目,为学生提供集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出国留学、交流访学和奖学金资助为一体的一站式支持。学校将依托基金会整合的海外教育资源,在课程体系中融入家国情怀与国际竞争力培养,为更多学子打通升学与留学的“最后一公里”。
这一合作,是对学校二十年办学成果的权威认可,当一所深耕全面发展的民办高中,邂逅一个以教育公平为使命的公益组织,这场合作注定要擦亮基础教育合作的更多可能。
二十年深耕
以质量立校,以情怀育人
青岛明天中学的办学史,是一部用数据说话的奋斗史,自2004年建校以来,学校始终直面民办教育的核心命题:如何让普通生源实现升学跃迁?如今,在校生中考录取线均低于公办普通高中,却在高考中创造出远高于全省同类学校的本科达线率和录取率,以 2024 年为例,本科上线率达到90.8%,在青岛西海岸的教育版图上闯出一条“逆袭之路”。
教育质量的核心竞争力永远在教师。青岛明天中学的教师队伍,是一支真正意义上的“精锐之师”。他们并非“名校毕业即上岗”的“理论派”,而是常年扎根教学一线、深谙教育规律的“实战专家”。面对入校时普遍基础薄弱的学生群体,这些教师摸索出一套独特的逆袭法则:每节课设计梯度化教学目标,让“听不懂”的学生能跟上节奏,让“学有余力”的学生获得拓展空间。课后辅导则更具“靶向性”。教师团队建立“一生一策”成长档案,针对学生薄弱环节设计个性化提升方案。青岛明天中学的讲台上,正用最朴素的“匠心”,书写着“低进高出”的教育奇迹。
走进明天中学的校园,会被其独特的“无缝隙管理”体系所震撼:晨读的专注、课堂的高效、三餐的秩序、宿舍的整洁,全封闭管理将“自律即自由”的理念融入日常。学校以精准的时间规划锻造学生守时惜时的品格,用严明而不失温度的制度培育责任意识,形成了“自尊、自律、和谐、有序”的校风,从清晨的早读督导到晚间宿舍熄灯检查,教师24小时全程陪伴,真正实现"有学生活动必有教师在场"的管理闭环。这种看似严苛的制度设计,实则蕴含着“习惯养成即教育”的深层逻辑。学生从最初的“被约束”到逐渐“懂自律”,从“怕规则”到主动“守秩序”,最终在集体生活中学会尊重、合作与担当。
教学楼的每一盏灯,不仅照亮了学生晚自习的课桌,更点亮了他们对未来的笃定。除了高考成绩“一骑绝尘”之外,青岛明天中学更珍视“人的完整生长”:从“狠抓学习习惯”到“愉悦学习的启蒙”,从“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到“终身发展奠基”,学校用二十年证明,教育不是流水线上的标准化生产,而是一场“让生命向上生长”的静待花开,“收进来的是学生,送出去的是人才”这不仅是明天中学的办学承诺,更是底气。
低进优出的教育奇迹
让每个学生找到成长坐标
正午的烈日炙烤着绿茵场,身着训练服的学生仍在进行传接球练习,汗水浸透的球衣在阳光下泛着光,这是明天中学再寻常不过的场景。当传统学校的学生埋头刷题时,这里的操场、画室、琴房却始终活跃着身影。
在优质生源向公办校集中的现实下,民办教育更需以“错位发展”构建独特价值。面对生源文化课基础普遍薄弱的现实,明天中学以“不放弃每一个可能”的执着,为学子铺就美术、书法、体育、音乐、空乘、春季高考等特色赛道,用“一人一赛道”的培养模式,将热爱化作升学优势,来破解民办教育的“生源困局”。
新生入校后,老师会通过动态跟踪观察,捕捉学生身上潜藏的特质,为每位学生“画像”,结合师资与课程资源定制成长方案。针对部分学生英语基础薄弱的问题,学校尽可能开设多语种课程,为外语科目高考提供多样化选择。这种“换道突围”的智慧同样体现在美术特长培养上,学校组建名师团队,与高校建立美术人才输送通道。正如王桂春校长所言:“中考分数不是人生的定音之锤,我们要做的是把学生的兴趣点打磨成升学闪光点。”
这种“错位竞争”策略成效显著,去年考入聊城大学美术公费师范生邱策同学回忆:“中考入校时我的成绩基本垫底,是学校发现我的美术特长,三年专业训练把我送进了本科。”通过精准定位学生特质,明天中学让原本可能被应试教育淘汰的孩子找到人生出彩的舞台,明天中学正是通过这种多元升学通道,让3500余名在校生人人有赛道、个个能出彩。
教育的价值,是让每个“明天”都充满希望。青岛明天中学与陶行知教育基金会的携手,不仅让“行知精神”在新时代有了实践注脚,更让民办教育的突围路径愈发清晰:真正的教育公平,不在于让所有学生站在同一起跑线,而在于为不同禀赋的个体搭建通向未来的阶梯。这或许正是青岛明天中学破解“低进高出”密码的终极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