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海网4月15日消息(记者 叶长文 通讯员 陈永洁)2025年4月15日是我国第10个全民国家安全教育日。为增强全民生物安全意识,海口海关近日在全省范围内开展“全民国家安全教育 走深走实十周年”系列主题宣传活动,通过案例警示、新媒体科普教育等形式,呼吁社会各界共筑国门生物安全防线。
随着海南自由贸易港封关进程加快,国际交流日益频繁,跨境电商、国际邮快件等新业态发展,外来有害生物通过“异宠”贸易、种子盲盒、境外网购等隐蔽渠道传入的风险显著上升。海口海关通过“人防+技防”双管齐下,构建起覆盖海陆空港的全链条风险防控体系。
看不见的战场 关乎国计民生
2024年4月30日,海口海关所属海口美兰机场海关在监管入境客运航班时,现场关员通过先期机检发现1件来自泰国的旅客托运行李图像存在异常。经开箱查验,在其行李物品内查获4个装有活物的白色布袋,拆开后发现每只布袋中均包裹有活体蛇类1条,共计4条。经鉴定,这4条活体蛇均为球蟒(Python regius)。走私球蟒严重危害我国生态系统平衡。球蟒入境可能因缺少天敌大量繁殖,影响本地生物种群正常生长,破坏生态环境,影响生态稳定。蟒蛇通常携带各种病原体和寄生虫,可能成为疾病的潜在传播者,危害人类健康。
2024年4月26日,海口海关所属海口美兰机场海关在1件来自泰国的旅客随身携带物中查获茄科植物1袋,经鉴定,该茄科植物为刺茄(Solanum torvum)。刺茄属于《中华人民共和国进境植物检疫性有害生物名录》中的物种,刺茄全株均含有毒素,叶和根中毒素含量较高。食入刺茄及其制品时,可能引起心律失常、心搏骤停等中毒症状。此外还可能引起皮肤瘙痒、头晕、恶心、呕吐、腹泻、心悸、呼吸困难等症状,严重时导致死亡。
2024年2月17日,海口港海关从1件来自美国的邮件中查获芡欧鼠尾草种子0.7千克,芡欧鼠尾草(奇亚籽)(Salvia hispanica)具有极强的繁殖能力,且可能携带检疫性有害生物。传入我国后,可以迅速破坏原有物种平衡和生物多样性,导致原有物种退化甚至灭绝,对生态平衡造成严重破坏,引起生态灾难。
“许多旅客认为携带‘小纪念品’无关紧要,但一粒种子、一只昆虫都可能成为生态灾难的导火索。”海关专家强调,《中华人民共和国禁止携带、寄递进境的动植物及其产品名录》明确规定了种子种苗、新鲜果蔬、活体动物等16大类禁止入境物品,违者最高可处以5万元罚款,构成犯罪的将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科技赋能 让外来入侵物种无处遁形
在海南洋浦口岸,海口海关关员利用智能CT机对入境集装箱进行快速扫描,AI系统自动识别可疑生物痕迹;在海口美兰机场口岸,监管犬“坦克”凭借灵敏嗅觉,从旅客行李中嗅出夹带的植物种子;在海口海关动植物检疫中心,海关实验室通过基因测序技术,24小时内锁定一批进境旅客携带物中截获的苹果蠹蛾……
“我们依托大数据分析、远程鉴定系统和风险预警平台,将防线从口岸延伸至境外源头和境内后续监管。”海口海关动植物检疫处处长朱毅菲介绍。
据悉,海口海关持续开展严防外来物种入侵专项行动,2024年以来,从进境货物、集装箱、运输工具等渠道共截获有害生物1208种次,其中截获的球蟒、刺茄、巴克豆、北美乔松等外来物种,有效避免了对我国农业、林业和生态系统造成的威胁。 此外,该关充分发挥外来有害生物标本馆及专业讲师团的作用,定期开展生物安全科普教育和国门安全进校园宣传活动,提升民众生物安全意识。
“生物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领域,一道国门防线,守护的是14亿人的健康安全、960万平方公里的生态家园。”海口海关动植检处负责人朱毅菲表示,海口海关将持续强化口岸检疫防线,完善跨部门联防联控机制,同时期待每位公民自觉成为生物安全的宣传者、践行者,共同守护海南自贸港生态安全!
海口海关温馨提醒:
1.入境前主动申报:通过“海关旅客指尖服务”小程序提前了解禁限物品清单;
2.拒绝购买异宠:不通过网购、直播等渠道购买境外活体动植物;
3.谨慎海淘:避免邮寄土壤、有机栽培介质等高危物品;
4.科学处置:发现可疑外来物种立即联系农业农村部门或海关(拨打12360热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