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关税战还在焦灼中,绝大数的国家都不敢轻举妄动。
在全球能源版图动荡的时候,俄罗斯直接放话中国需要多少油,我们就供多少。
这就在说不是中国向俄罗斯求助,而是俄罗斯先走了一步。
而俄罗斯布的局,不止走了这一步棋。
前段时间俄罗斯就和美国谈稀土的合作了。
中俄是公认的好朋友,而美俄两个政治和经济上一直针锋相对的大国,稀土交易的合作还能达成吗?
中俄石油合作的新闻一出,舆论上不少人觉得这两国“哥俩好”,走得越来越近。
俄罗斯公开表态:“中国需要多少石油,我们就供应多少。”
而能源、矿产这些基础原料,在和平年代叫“经济合作要素”,在冲突时期则直接变成“制裁工具”或“战略筹码”。
过去几十年,美国利用美元结算体系和全球物流链优势,把石油价格和输出掌握在少数盟友手里,成功塑造了一种“资源即规则”的国际政治秩序。
美国并不需要自己拥有最多的资源,只要别人必须靠它来获取或流通这些资源,就掌握了真正的控制权。
但现在的问题是,中国和俄罗斯不再接受这种“由美国决定输送方向和价格”的资源体系。
俄罗斯失去了西方市场后,转向东方是唯一现实选择。
“想买多少石油就有多少”,让人感觉这话的潜台词意思是:资源控制不再服从美元结算和西方仲裁。
不经过你、也不需要你认同。
这让美国的能源制裁策略瞬间显得苍白。
你可以制裁伊朗、委内瑞拉、俄罗斯,但你无法阻止它们之间建立绕开美元的交易体系。
一旦能源输出不再靠西方体系运转,那么美元的霸权也就开始漏水了。
中国并不是第一次被“资源卡脖子”。
上世纪90年代,石油进口成为中国发展必须面对的痛点。
进入2000年代,中国在稀土、铜、锂等关键资源领域逐步提升话语权。
美国早就发现自己高科技产业链、军工体系依赖中国稀土。
真正让美国感到焦虑的,不是中国有矿,而是中国在冶炼和中下游制备环节上技术都遥遥领先。
美国是想摆脱依赖,但没法做实质性绕行。
一方面是资源分布本身有限,另一方面是环保和成本压力导致西方国家不愿意自建完整产业链。
美国所谓的“脱钩”,事实上仍在依赖那些“在东南亚组装、在中国炼制”的关键中间工艺。
中国这几年不断强化这一链条,不仅是为了保障自身科技发展,更是有意在全球资源权力重构中做“规则的制造者”,而非过去的“价格接受者”。
这才是美国真正担心的是中国已经不只是买方,它在逐步控制资源流向、技术标准,乃至未来新能源的行业话语权。
在相当长一段时间里,在资源合作方面倾向于与欧洲做交易。
俄罗斯国内财政高度依赖能源出口,西方封锁让它在短时间内必须找到新的买家、修复收入缺口。
在这种背景下,主动让利、提供长期合约、推动本币结算,都是为了抢占这一个“稳定出口”的战略口。
但俄罗斯也并不是完全被动,俄罗斯手里还握有一个不大但关键的武器,那就是稀土。
虽然储量和产能不及中国,但在全球布局重构的背景下,哪怕是一点资源,都可能在关键节点成为博弈的筹码。
在俄乌战争还没结束、制裁名单越来越长的时候,美国却悄悄对俄罗斯伸出了橄榄枝。
美国近期频繁尝试从俄罗斯引入部分稀土或稀土替代矿,企图构建一个“非中依赖”的供应链。
美国找上门来,不光意味着稳定的采购方,甚至还可能意味着在某些灰色领域绕开对俄制裁、换得稀土“自由交易通道”。
稀土既是工业原料,也是战略资源。
美国在乌克兰问题上制裁俄罗斯很严,但稀土合作没被摆上制裁名单。
俄罗斯也没主动高调宣传,而是低调推进,说明它明白这是一根重要的“外部输血管道”。
双方都明白,在国际政治的“公堂”上打架,不代表私底下不能做资源生意。
我有矿,你缺货,那就来谈。
政治不合可以搁置,资源生意不能耽误。
美俄合作不是意义上的“感情升温”,是美国的退路变窄了。
美国焦虑,也不是因为突然被围攻,是因为发现自己再也无法垄断资源。
全球资源流通正在脱离“美元唯一、金融主导”的模式,转向更复杂的多边、地区性安排。
中俄之间的能源合作、新兴国家之间的稀土联盟、南美和非洲与中国之间的矿产协定,这些都是新秩序的拼图碎片。
对于中国来说,现在的目标不是击败谁,是守住自己稳定发展的底盘,同时逐步在规则制定中占据位置。
从油田到稀土,从供应链到金融技术,从港口装船到实验室工艺,资源与技术的每一次重组,都是一次新的权力移动。
当中国不再回避、俄罗斯不再扮演“能源中介”、美国不再稳坐话语顶端,世界就已不再是现在的样子了。
牌局还在继续,但洗牌的手,正在换人。
环球时报2025-03-31俄美已开始讨论稀土合作?俄专家:有几个障碍
中国能源报2025-04-15“中国需要多少石油,我们就提供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