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的金山上》相信不少人都听过,



对于老一辈人来说,

它就是直接代表了一整个时代。

但是你能想象到这首歌竟然跟著名歌唱家、慈善家韩红还能扯上关系么?



原来韩红的母亲雍西曾是这首歌的首唱者。

在1964年,周总理甚至还为这首歌改过词。



这一切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今天我们就来看一下吧!

一、《北京的金山上》起源

自从新中国建立之后,整个社会的面貌都焕然一新了。

一时间社会上涌现出大量歌颂新中国、歌颂共产党、歌颂毛主席的红色赞歌。



其中尤属五六十年代的作品数量最多,质量也最为精良。

毕竟那个时候新中国刚刚建立,人民群众的自信心受到了极大地鼓舞,他们做什么都充满了一种劲头。

在这当中,还是要属《北京的金山上》这首歌传唱度最为广泛。



对于那一辈的人来说,这首歌的旋律似乎早已扎根于他们的时代记忆。

只要这首歌一播放,思绪就能被立马带回到那个春风吹、战鼓擂的年代。

艺术作品从来都是社会生活的缩影,它扎根于人民的血和肉。



也只有如此,艺术作品才能拥有灵魂,成为经典,经久不衰。

《北京的金山上》这首歌也不例外。

我们可以直截了当地说,



这首歌曲的诞生与传播就是承载着西藏社会变革的缩影与民族文艺创作的智慧。

虽然这首歌的传唱度非常之广,但是它其实最开始是藏族人民的自创作品。

这首歌曲的源头可以追溯至西藏山南地区的传统祝酒歌《山南古酒歌》。



这种在宗教仪式中传唱的民歌,原本主要是为了表达对神灵的敬畏和自然的歌颂。

新中国于1949年建国,

但是部分少数民族地区由于复杂的当地情况还未能得到解放,



数百万的农奴还过着水深火热的生活。

1951年,西藏地区终于迎来了和平解放,接着党中央又对其进行了民主改革与农奴解放。

整个西藏地区的社会面貌焕然一新,百万农奴直接翻身把歌唱。

这个时候民众们对于新中国和党中央充满了无尽的感激之情,他们迫切需要一个宣泄口来进行情感抒发。‌



于是在20世纪50年代末,藏族老艺人扎西为之前提到的那首古调填上新词,创作出《北京的金山上》。

歌词中“吹起金色号角”等意象,也暗喻着新时代的到来。



但是此时,歌曲只有藏语版本,传唱度并不算太高。

于是在1961年,援藏音乐家常留柱与作曲家马倬对歌曲进行关键性改编。

他们为旋律添加前奏,并将藏语歌词翻译为汉语。

最终形成了“北京的金山上光芒照四方,毛主席就是那金色的太阳”的经典段落。



但是这一改编并非简单的语言翻译,而是将藏族音乐与汉语韵律巧妙融合。

马倬曾回忆道,他们在创作时需反复琢磨汉藏语言的音调对应。

既要保留藏歌的悠扬高亢,还得在汉语演唱时保持流畅自然。

二、周总理为韩红母亲改词

在1964年的全国少数民族文艺汇演中,18岁的藏族裁缝女工即韩红的母亲雍西被选中演唱此曲。

仔细考虑下雍西的身份,我们其实就会发现这个选择极具象征意义。

首先是作为昌都被服厂的一名普通工人,雍西代表着百万刚获解放的农奴群体。

同时这也体现了我党对于普通劳动人民的亲切关怀。



此外这其中也是有一段缘分在的。

马倬之前在藏族地区采风时发现,

雍西虽然由于自身教育的原因并不认识乐谱,但是她的天分极高。

这也可能就是人们常说的少数民族的人生来就是能歌善舞的。



其嗓音仿若灵动的溪流,清澈而明亮;

音域恰似广袤的苍穹,宽广无垠;

情感犹如澎湃的浪潮,汹涌而热烈。

每每开嗓演唱,雍西总能精准地捕捉歌曲中的情感。



最终雍西呈现出的演唱质朴而热烈。

当唱出“我们迈步走向社会主义幸福的天堂”时,毛泽东、周恩来等领导人起身鼓掌。

此幕感染力极强,足以发人深省——

昔日的农奴后代,此刻正站在国家最高舞台上歌唱新生。

对此周总理还亲自与雍西握手,盛赞其演唱极为出色。



可是在演出当晚,雍西却接到周总理的亲自致电——

他想把歌词的最后一句给改一下。

原来是原词中的“天堂”二字引起了周总理注意。

他仔细琢磨过后,认为这个词并不好,不适合出现在这首赞歌当中。

他主要认为这个词带有宗教色彩,而且还带有一定的幻想意味。



如今西藏地区的解放已经成为既定的事实,社会主义建设也早已从过去时转化为进行时。

“天堂”和“走向”这两个词属于一种对于事物还没有实现的想象,而且还烙有旧时代的深刻印记,

不符合我们如今社会的现实状况。



不妨将最后一句改为“我们迈步走在社会主义幸福的大道上”,

这样就能赋予歌曲更为强烈的现实感召力。

其实此次修改和毛主席为《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增添“新”字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这两件事都展现出了咱们领导人对文艺作品政治性的敏锐把握,

而这一切又都体现出了“文艺为人民服务”的核心思想。

周总理曾有言:“艺术无小事。”



据《党史纵览》记载,他曾在文艺座谈会上强调:

“歌词是唱给千万人听的,每个字都要经得起推敲。”

这种严谨态度影响深远,直至今日也还被我党的领导人好好传承并且践行着。

三、才旦卓玛的全新演绎

1972年,才旦卓玛对歌曲进行了再次创作。

她在歌曲中加入了藏语复唱段落。

才旦卓玛在汉语演唱后突然转为藏语,比如每个小段结尾的“巴扎嘿”。



这种爆发式的唱法,将藏腔的优势展现得淋漓尽致。

一时之间,听到这首歌演唱的人们都觉得自身仿佛被净化一般,整个人仿若雪山融水般清冽激越。

其实才旦卓玛的这种改编不仅增强了歌曲本身的艺术感染力,

而这其中也是印证着民族团结交融的隐喻。



才旦卓玛在演唱这首歌曲时,可以说是精益求精、费尽心血。

她将藏戏的喉音颤唱与美声唱法结合,开创了一种独门的高原唱法。

此外她还将个人经历融入演唱,赋予艺术作品真正的血与肉。

作为农奴之女,她的歌声自带历史厚重感。



在流量至上的当下,这首经典给予我们深刻启示:

真正的文艺精品既要把握时代脉搏,又要深植文化土壤。

正如马倬所言:

“艺术可以改编,但灵魂不能篡改。”



当韩红将母亲演唱的版本融入流行编曲时,

她所延续的,不单单是家族记忆,更是民族文化基因与现代的表达。

时至今日,《北京的金山上》被一代人又一代的人好好传承着:

马倬、雍西、才旦卓玛、李谷一、韩红,



你喜欢哪个版本的演绎呢?

请在评论区留下你的答案。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
400x320-vip-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