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新闻网讯(记者 金文阳 文/图)4月14日,银川市金凤区第二小学的手工教室里,五年级的杨诗雅正灵巧地用高粱秆搭建着农家小院模型。一根根细密的秸秆,在她的手中变幻出屋檐、门廊,仿佛诉说着古老的农耕故事。

  “这是我们的‘红高粱’非遗课,我已经能独立设计十几种传统民居了。”小姑娘自豪地向记者展示着她的作品集,脸上洋溢着满满的成就感。透过教室的窗户,水墨画社团的孩子们正沉浸在墨香之中挥毫泼墨;而隔壁口风琴社团的旋律则悠扬响起,如丝如缕。两者交织在一起,勾勒出一幅“双减”政策下素质教育的生动画面。



  作为金凤区深化教育改革的先锋,金凤区第二小学创新构建的“学业巩固+全面发展”双轨体系取得了显著成效。在分层教学的作业辅导时段,教师们化身为“学习诊断师”,针对不同学力的学生定制思维导图,帮助他们巩固知识、提升能力。而下午素养拓展课堂则变成了“梦想实验室”,30余门特色课程如同打开的盲盒,让孩子们在探索中发现惊喜。砂纸画、flash动画编程等课程让走廊里不时爆发出孩子们惊喜的欢呼声,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创造力在这里得到充分的激发。



  “现在放学铃响,才是真正的‘学习’开始。”三年级学生苏梓豪的父亲感慨地说道,“孩子现在回家经常主动分享课堂趣事,学习积极性明显提高了。”原来,学校每学期都会通过兴趣问卷、班会讨论调查等形式,精准调研学生需求,将传统文化与现代教育相融合,设计出既富有特色又符合学生兴趣的课程内容。学生在体验中传承文化,在创新中发展自我,真正实现了寓教于乐。



  金凤区第二小学副校长沈艳玲表示,学校建立了动态调整机制,对课程实施效果进行精准评估。通过不断的调研和反馈,课后服务学生参与率、家长满意度正在持续上升。此外,学校还邀请了非遗传承人、科技公司工程师等社会导师走进课堂,使传统农耕文化与人工智能启蒙在这里碰撞出火花。未来,学校计划将课程内容延伸到AI人工智能项目,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真正实现“让每个孩子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精彩舞台”的教育愿景。



  金凤区教育局的数据显示,辖区37所中小学已构建起“5+2”课后服务模式,58172名学生正享受着“作业率先完成,兴趣自由生长”的教育新生态。根据教师和学生及家长自愿的原则,学校实施“1+X”课时分配模式,第一时段完成作业和答疑辅导,第二时段则组织综合素养拓展课程,开展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特别是课后服务社团活动,设置了衍纸画、砂纸画、水墨画、黑白创意画、舞蹈、合唱、口风琴、韵律操、flash动画等百余种素养课程,不仅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还极大地增长了他们的兴趣爱好。



  如今,在金凤二小的校园,传统与现代正编织成独特的育人经纬。孩子们用秸秆搭建的不仅是建筑模型,更是文化传承的基因图谱;在AI编程课上闪烁的代码光标,照亮的是未来创新的星辰大海。当非遗剪纸遇上电子绘图板,当二十四节气知识嵌入气象监测程序,教育正在这里发生奇妙的化学反应。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