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GA的赌徒基因

川普的决策逻辑从来不是简单的利益权衡,而是价值观驱动下的直觉反应。早在1990年代,他就公开主张“关税是捍卫美国利益的武器”。这种底层认知在2025年中美关税战中再次显现——即便中国已对美商品加征125%关税,他仍坚持豁免部分品类试探底线,同时给盟友留出90天缓冲期。这种看似矛盾的策略背后,藏着川普的核心性格:既要短期利益最大化,又执着于塑造“美国复兴”的宏大叙事。

他沐猴而冠学华尔街交易员般精算,却又带着传教士式的狂热。例如他反复强调“中国造船业规模是美国的200倍”,看似在陈述事实,实则用数字刺激选民对“美国衰落”的焦虑。这种“用真相煽动情绪”的手法,让他在政治博弈中始终握有主动权。



无法调和的根本矛盾

当前中美贸易战的反复,本质是两种发展模式的碰撞。美国试图用关税倒逼制造业回流,中国则以产业链完整性和市场韧性反制。4月12日中国宣布“不再跟牌”后,京东、永辉等企业加速内销布局,展现超强抗压能力;而美国波音公司技术停滞、英伟达独木难支的困境,暴露其产业空心化的致命伤。

川普对此心知肚明。他在2024年竞选时宣称:“关税只是前菜,真正的战场在太平洋西岸。”这种表态绝非虚张声势——当经济手段难以达成目标时,转向军事威慑便成为逻辑闭环。毕竟,一个自诩“让美国再次伟大”的领袖,绝不会接受任何形式的战略失败。

单边主义的“合法性焦虑”

川普的决策哲学充满实用主义悖论。他一边高呼“美国优先”,一边又需要国际盟友的支持;他推崇“交易艺术”,却对规则缺乏敬畏。这种矛盾在4月14日的关税豁免名单中尤为明显:笔记本电脑、智能手机等高科技产品被网开一面,只因这些领域美国仍握有技术优势。

更深层的驱动来自社会心理。支持他的选民中,右派威权主义倾向者占62%,他们渴望强力领袖打破现状。当关税战陷入僵局时,“展示肌肉”就成了巩固政治资本的最快方式——毕竟,热战风险带来的恐惧感,比经济数据更能凝聚共识。



从边缘试探到临界突破

观察川普的决策轨迹,会发现一条清晰脉络:他始终在测试各方底线。1990年代主张贸易战是理念萌芽,2018年发动关税战是初试锋芒,2025年豁免部分商品则是为更大动作铺路。这种渐进策略与赌徒心理高度吻合:每次加注都让对手更难抽身。

最新动向印证了这一趋势。1月18日《外交政策》指出,川普正在营造“实力即正义”的集体直觉;而中国2025年规划收官在即,科技、军事等领域突破让美国产生“窗口期焦虑”。当经济压制失效、外交孤立未果时,局部热战将成为转移矛盾的终极选项。



热战真的是最优解吗

用中式思维或全球视角答案显然是否定的。中国已建立“内循环+高端突围”的双轨模式,东盟、非洲等新兴市场也在加速“去美元化”。即便爆发热战,美国也难以复制二战后的绝对统治。

但川普的决策逻辑从不依赖理性推演。他对“黄金时代”的执念(如反复提及百年前美国铁路里程纪录)、对强人政治的崇拜(如赞赏匈牙利欧尔班、普京),都暗示其可能选择高风险路径。毕竟在民粹主义语境下,“悲情英雄”的形象往往比实际利益更具煽动力。

一场注定发生的悲剧

川普是否会选择热战,不取决于中国的反制力度,而在于他如何平衡“现实利益”与“历史定位”。当关税战的算盘珠子拨到尽头,当“让美国再次伟大”的口号遭遇现实骨感,军事冲突将成为他证明“政治正确”的最后底牌。这是一场价值观驱动的豪赌,而赌注将是整个太平洋的和平。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