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深圳龙岗区大运AI小镇的一条绿道引发关注。这段依山而建的步行道,因密集铺设防滑条被网友戏称为"搓衣板路",在这骑行好比坐过山车,步行也得跳踢踏舞。龙岗区横岗街道办事处表示,此路段按照步行道标准进行建设,并明确禁止自行车骑行。加装的是防滑条而非传统减速带,可以通过增强路面摩擦系数与视觉提示,有效降低行人滑跌风险。
在城市建设与管理中,关注行人安全、保障公共设施的使用安全,是政府部门的应尽之责。街道协同相关部门加装防滑条,是为应对雨天湿滑隐患,降低行人滑跌风险,出发点无疑是好的。然而从实际效果看,显然是好心办了尴尬事。密集的凸起设计显然超出了必要限度,不仅影响步行舒适度,过高的摩擦系数还可能导致行人绊倒。尤其是对于老人和儿童来说,这种“搓衣板”路面显然很不友好。
公共设施的设计应当遵循“适度原则”。减速带的作用是提示减速,而非制造障碍。若一条绿道需要铺设数十条减速带才能实现防滑,是否说明路面材质或排水设计本身存在缺陷?与其事后“打补丁”,不如在前期规划中更科学地评估需求,比如采用防滑涂料、优化路面坡度或增设排水设施。
类似“以不舒适促合规”的思路,在城市建设中并不鲜见。南京某公园为防溺水将自然河岸浇筑成混凝土护坡,北京部分地铁站为维持通行效率撤除候车座椅。这些"安全过剩"的设计背后,是管理者对"绝对安全"的过度追求。这种“对抗式设计”虽能短期解决问题,却牺牲了公共空间的友好性。当防滑条变成"路障条",暴露的不仅是设计能力的欠缺,更是公共服务思维的僵化。
公共设施是为公众服务的,其设计和建设理应充分听取公众意见。城市公共空间的品质提升,需要超越"管理者—使用者"的二元对立。在大运 AI 小镇绿道建设过程中,若能在规划阶段广泛征求周边居民、骑行爱好者等群体的意见,或许就能避免此类 “奇葩设计” 的出现。比如,深圳南头古城改造中采用的"设计师+居民"共创模式,成都天府绿道建设的"市民观察员"制度,都为破解此类治理困局提供了借鉴。
在安全红线与人文关怀之间,既需要工程技术上的创新突破,更呼唤治理思维的范式转变。唯有将市民体验纳入决策坐标系,让公共设施既安全可靠又充满温度,才能真正实现"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愿景。
作者:关东客
新闻线索报料通道:应用市场下载“齐鲁壹点”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齐鲁壹点”,全省800位记者在线等你来报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