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华民族古老的传说中,“鸡”是女娲最初创造的动物,随后是狗猪羊牛马,直到第七天女娲造出了人,于是古人们把正月初一称为“鸡日”,正月初七称为“人日”。可见,在中华文明的萌芽中,“鸡”已是与“人”关系极亲密的牲畜。
“土”在与中国人的千年羁绊
新石器时代的陶鸡
诗经有云:“鸡栖于埘,日之夕矣,羊牛下来。”生动地描绘了鸡栖息的场景。
最晚在距今3300年左右,中国就已经存在家鸡。证据有二,其一是在河南省安阳市殷墟遗址的小屯一号灰坑中,曾出土一件不完整的鸡头骨,这块头骨已有明显的家鸡特征,其二是殷墟出土的甲骨文中“鸡”和“雉”两个字的写法区别已很明显,鸡的身份正式从捕获的野禽转变为家养的“牺牲”,奠定了其在中国人餐桌上的特殊地位。
而事实上,家鸡的历史很可能比这更加久远。
飞上枝头的瑶山鸡
在几千年的驯化过程中,中国共有205个土鸡品种分布在这片广袤的土地上,是世界上鸡遗传资源最丰富的国家。但在西式快餐、炸鸡外卖霸占新生代日常菜单的潮流下,外来的白羽肉鸡和新生的817小白鸡备受市场的青睐,而陪伴中国人数千年的土鸡却逐渐式微,认识它、了解它的人越来越少......
“土”在难得珍贵且真实美味
奔跑的凤山鸡
土鸡的“真美味”有多难得?
广东人常说:“鸡要有鸡味”,却没有人能确切说出鸡味到底是什么。也许是皮脆肉滑的口感,也许是令人上头的鲜味,也许...... 就是一种玄学!
用科学来解释,“鸡味”实际上是鸡肉体内的肌苷酸,肉质的鲜味取决于这种物质。而鸡种、养殖天数以及养殖环境,都能影响肌苷酸的形成。
钟灵毓秀清远鸡
自然放养的鸡走动多,肌肉结实,口感上乘。
天数够长的鸡,才能积聚足够的肌苷酸形成鲜味。
空气清新、水源优质、喂养谷物的鸡,肉质和脂肪含量都比饲料鸡更优秀。
可以说,散养慢养的土鸡与工业化笼养、40天速成的白羽肉鸡、817小白鸡有着天壤之别。土鸡不骄不躁,一步一个脚印地将皮、肉、骨长得结实壮硕,悄然沉淀出令人心驰神往、梦寐以求的宝贵 “鸡味”。
眉清目秀杏花鸡
土鸡也有“身份证”?205种国家认证土鸡“有名有姓”
截至2024年1月,《国家畜禽遗传资源品种名录》共收录了205 个土鸡品种。他们个个都有着响亮的名号,从大家耳熟能详的三黄鸡、清远麻鸡、文昌鸡、芦花鸡、杏花鸡、胡须鸡,到别具地方特色的腾冲雪鸡、溧阳鸡、皖北斗鸡、狼山鸡......
这些土鸡品种是在我国劳动人民数千年的选育中发展而来的,他们在外貌上各有鲜明的特色,或”羽黄、嘴黄、脚黄“,或”胡须长、脚距长、头冠长“......并且肉质、风味堪称”老祖宗严选“,值得做成一道好菜。
脚踏鲜花的三黄鸡
土鸡承载着家的味道
上面提到的各种各样的土鸡,有来自你家乡的那一个吗?
你是否怀念儿时暑假奶奶做的那碗炒土鸡?是否思念过年回家妈妈煲的土鸡汤?久居城市的你是不是已经很久没有见过土鸡了?
海南的【椰子文昌鸡】、广东的【白切清远鸡】、广西的【水蒸古典鸡】、湖南的【口味湘黄鸡】、江西的【泰和乌鸡汤】......一道道土鸡美食承载着家乡和亲人的牵挂,正如土鸡在漫长岁月里对人们餐桌的忠诚陪伴。
椰子的“最佳搭档”——文昌鸡
土鸡研究所
土鸡研究所是一个专注于土鸡知识科普的平台,旨在让人们更加了解这些曾经与中华文明伴生数千年,如今却被外来、新兴品种逐渐挤压的“好鸡”。
土鸡们正身处中华田园犬、中华田园猫过去经历的处境,追求时尚的“洋”风让他们失去了很多发展壮大的土壤。他们很“土”、很单纯、很优秀,他们希望重新获得普罗大众的认可和喜爱。
关注我们,这里有土鸡历史文化、土鸡美食教程、菜市场挑鸡指南......与土鸡相关的一切尽在——土鸡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