沃土情深 光影流传 我与渭南三十载的不解之缘——2024年“水投杯”“临渭好趣处”短视频及摄影大赛获奖有感!时光荏苒,参加农行工作到渭南三十余年,沉浸于摄影创作二十余载的光阴悄然滑过指尖,如同渭河奔流不息的波涛,在我心头刻下了深深的印记。今天拙作《望月楼星轨》获得2024年“水投杯”“临渭好趣处”短视频及摄影大赛三等奖,心中感慨万千。这不仅是对我个人摄影技艺的些许肯定,更是对我二十多年来坚持宣传渭南的温暖回响。这份荣誉,如同渭南这片土地给予我的无数滋养一般,沉甸甸,暖融融。
渭南,这片镶嵌在关中平原东部的沃土,是我生命中无法割舍的牵挂。二十多年前,当我第一次举起相机,试图捕捉这片土地的光影时,便被她深邃的历史底蕴和朴实的人文风情所吸引。从那时起,一个念头便悄然生根:要用我的镜头,我的文字,将渭南的美,告诉更多的人。
我的宣传之路,伴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而演变。最早,我在个人博客上,用略显青涩的文字配上用心拍摄的照片,记录下在渭南探寻到的每一处名胜古迹,品尝到的每一种美味佳肴。犹记当年,为了拍好仓颉庙寝殿蒿木担子的壮观和古柏的苍劲以及前殿星轨的韵味等,常常凌晨出发,或守候至夕阳西下,或昼夜创作,只为那一瞬的光影交融。笔下的文字,也力求还原那份亲历的震撼与感动。
随后,互联网论坛兴起,我成了各大本地及旅游论坛的常客。特别是当年的橡树摄影渭南俱乐部,我可是论坛的常客,发帖数量靠前,获奖次数多多。在虚拟的空间里,我以“渭南”为不变的主题,不厌其烦地分享着我的发现:是洽川湿地芦苇荡漾的诗意,是华山奇峰耸立的险峻,是泰陵石刻的雄浑庄严,是丰图义仓的建筑智慧。每一张图片的上传,每一段文字的敲打,都蕴含着我对这片土地的敬意与热爱。我希望通过这些帖子,让远方的朋友们知道,陕西不仅有西安的兵马俑,更有渭南这般丰富多彩、值得探寻的宝藏。
进入自媒体时代,传播的途径更加多元。我开始学习写作更具吸引力的推文,配上精心筛选的图片;尝试制作短视频,用动态的画面和生动的解说,展示渭南的魅力。我更侧重、更喜爱于静态画面的摄影创作,无论是桃花源景区春日的烂漫,还是沋河川菜籽花的绚烂;无论是渭南老街的市井烟火,还是渭南博物馆里沉睡的历史;无论是那一碗热气腾腾、油泼辣子香气四溢的下吉饸饹,还是口感香甜、臊子鲜美的时辰包子;无论是蒲城水盆羊肉的醇厚,还是富平柿饼的甜蜜……我都力图通过镜头和文字,将它们的色、香、味、形乃至背后的故事,立体地呈现出来。为了挖掘一个好的角度,为了捕捉一个动人的瞬间,为了查证一段准确的历史,我确实是利用了全部的工作业余时间和财力,乐在其中,宣传渭南。
这份执着与付出,渭南和渭南人民也看在眼里,记在心上。这片土地以她特有的方式回馈着我。每当我的作品引起一些关注,得到一些奖励和奖金以及口语认可,尤其是当看到有游客因为我的介绍而来到渭南,并发出由衷赞叹时,那种成就感和幸福感,是任何物质奖励都无法比拟的。更重要的是,在渭南生活的这些年,我感受到了家一般的温暖。淳朴热情的乡邻,丰富厚重的文化氛围,稳定安宁的生活环境,都给予了我源源不断的创作灵感和精神滋养。从某种意义上说,渭南真如我的“衣食父母”,不仅供我物质所需,更丰盈了我的精神世界。
我感恩,我记录,感恩脚下这片富饶美丽的土地。记录着渭南,因为她拥有太多的骄傲:这里是字圣仓颉的故里,是史圣司马迁的家乡;这里有见证中华农耕文明的古老水利工程龙首坝等,有凝聚着古代建筑艺术精华的众多庙宇陵寝;这里的秦腔高亢激昂,唱尽了历史的沧桑与人世的悲欢;这里的民间艺术如皮影、剪纸、面花等,绚烂多姿,充满着生活的气息和智慧的光芒。这里的每一寸土地,似乎都渗透着历史的墨香;这里的每一种风物,都诉说着动人的故事。
“宣传渭南,从我做起”,这不仅是一句口号,更是融入我血脉的行动自觉。三十多年的农行工作,二十多年的光影追逐,二十多年的文字耕耘,我对渭南的爱,早已沉淀为一种深沉而持久的情感。未来,我仍将继续行走在渭南的山水之间、街头巷尾,徜徉于古迹老街之中,品味着地道的美食风味,用我的镜头和笔触,去发现、去记录、去传播这片土地更多的美好。因为,这里是我的家,是我心灵的归宿。
我爱渭南!愿将此生光影,尽献这方沃土情深。
以下是今天参加2024年“水投杯”“临渭好趣处”短视频及摄影大赛颁奖等精彩花絮画面,使用尼康ZF+尼康28-400镜头,尼康Z5+七工匠85/1.8镜头,后期采用Lightroom CC数码暗房处理出片。
获奖证书
获奖作品《望月楼星轨》
颁奖现场合影
省级非遗剪纸传承人曹静
临渭剪纸
天留山森林公园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