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能源汽车发展得如火如荼的当下,“新能源” 已然成为一个家喻户晓的热词。可令人意想不到的是,这股新能源热潮竟被一些不法分子盯上,他们打着 “新能源” 的幌子,肆意从事非法经营汽车燃油产品的勾当。多地频繁开展的打击 “新能源加注站” 行动,就像一把利刃,无情地撕开了这一灰色地带的乱象,警醒着全社会必须对此高度警惕。
近年来,各地针对这类非法行为的打击行动可谓是紧锣密鼓、接连不断。早在 2020 年 11 月,江西省芦溪县便迅速行动,应急管理局联合县公安局、商务局、市监局以及消防救援大队,果断取缔了辖区内的非法新能源加注站,打响了打击此类非法行为的第一枪。到了 2021 年,贵州省商务厅等 8 个部门更是重拳出击,印发《2021 年成品油市场专项整治行动的方案》的通知,明确将与车用乙醇汽油用途相同的产品,一律纳入成品油管理范畴,重点打击那些以 “新能源” 等名义进行的违规经营行为,从源头上实施严格管控,坚决不予办理相关许可。与此同时,黔南州人民政府办公室也印发实施方案,积极开展非法制售油窝点整治专项行动,严厉打击私设储油罐、私设撬装式加油装置对外经营等非法成品油经营行为,让非法经营者无处遁形。
2022 年,打击行动持续深入。湖北省商务厅、发改委、应急管理厅、市场监督管理局联合发文,直指 “加油点挂新能源招牌卖劣质汽油” 这类经营行为,指出其严重扰乱市场秩序,还存在重大安全隐患。为了规范新能源液体燃料经营行为,相关部门重点整治通过添加其他成分与车用燃油混兑,以新能源等名义违规经营、逃避成品油市场监管的行为。黄冈、荆州、荆门等地更是严格查处为非甲醇汽车加注甲醇汽油、为机动车加注不符合国家产品质量标准的新能源液体燃料等经营行为,让违规者付出沉重代价。同年,昆明市政协委员吴森提交《关于持续清理取缔伪 “新能源” 加注站的建议》的提案,提及昆明市场上以 “新能源” 为名销售伪劣燃油的加注站,不仅严重冲击合法合规经营的成品油销售企业,还致使国家税收遭受巨额损失,极大地破坏了当地的营商环境。
时间来到 2023 年 10 月,河南省新野县商务局联合县市场监督管理局、公安局、属地政府等多部门,以违规建设、安全生产、生态环境、依法纳税等为切入点,组织开展了多部门协同作战的 “新能源加注站” 专项整治行动,并明确指出 “新能源加注站” 屡禁不止的根本原因在于底数不清、源头不明、监管不力、执法不严。而在 2025 年 2 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布的《关于推动成品油流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更是明确规定,严禁以 “新能源”“替代能源” 等名义销售以汽油或者柴油为主要成分、不符合国家政策规定的车用燃料,严肃查处油品质量不达标、非法调和成品油、将非标油品作为发动机燃料销售给成品油零售商或者发动机燃料使用方等行为,要求指定部门牵头常态化开展成品油流通领域无证无照经营的专项整治工作,严厉打击无证无照经营及自建油罐、流动加油车(船)和黑加油站点等扰乱市场秩序的行为,为打击 “伪新能源加注站” 提供了有力的政策依据。
这些打着 “新能源” 幌子的非法燃油加注站,其危害简直不容小觑。从市场秩序的角度来看,它们如同一条条 “搅乱市场的鲶鱼”,严重扰乱了原本有序的成品油市场。合法的成品油销售企业在经营过程中,需要遵循极为严格的审批流程,从选址规划到建设运营,每一个环节都要接受相关部门的严格审查。同时,还要严格遵守质量标准,确保所销售的燃油质量可靠,为消费者提供安全、高效的能源保障。此外,依法纳税也是企业应尽的义务。然而,这些非法站点却全然不顾这些规则,通过销售劣质燃油、逃税漏税等不正当手段,以看似诱人的低价吸引消费者,对合法经营者造成了巨大的冲击,严重破坏了公平竞争的营商环境。昆明市政协委员提到的伪 “新能源” 加注站,就使得合法的成品油销售企业在市场竞争中举步维艰,面临着巨大的经营压力,同时也导致国家税收大量流失,损害了国家利益。
在安全方面,这些非法站点更像是一颗颗随时可能引爆的 “定时炸弹”。它们往往缺乏专业的安全设施,储油罐随意设置,没有配备必要的防火、防爆设备,更没有完善的消防应急预案。在操作流程上,也是毫无规范可言,工作人员大多没有经过专业培训,对油品的特性和安全操作知识知之甚少。私设的储油罐、撬装式加油装置等,不仅不符合安全标准,而且在日常运营中还存在着极大的消防隐患。一旦发生火灾或爆炸事故,其威力将如同一场可怕的灾难,瞬间吞噬周边群众的生命和财产,给社会公共安全带来严重威胁。例如,曾经在某个地区就发生过一起非法加油站点因操作不当引发的爆炸事故,造成了多人伤亡和周边建筑物的严重损毁,给当地居民带来了巨大的伤痛和损失。
深究 “伪新能源加注站” 屡禁不止的原因,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监管层面存在明显的漏洞。正如新野县专项整治行动所指出的,底数不清、源头不明、监管不力、执法不严是导致这一乱象难以根治的根本问题。相关部门之间缺乏有效的信息共享与协同合作机制,使得监管工作犹如一盘散沙,各自为战,无法形成强大的监管合力,从而导致监管存在诸多盲区。一些非法站点为了逃避监管,往往选择在隐蔽的角落经营,或者采用流动加油车的方式,流动性极大,给监管工作带来了极大的难度。其次,利益的诱惑让不法分子甘愿铤而走险。非法经营成品油成本低,利润空间却十分巨大。在高额利润的驱使下,部分人不惜以身试法,置法律法规和社会安全于不顾,肆意从事非法经营活动。再者,部分消费者缺乏辨别能力与安全意识。他们只看到非法站点的油价便宜,却忽视了其中潜藏的巨大风险,为了贪图一时的便宜,选择在这些非法站点加油,这种短视行为间接助长了非法站点的生存空间。
要彻底整治这一乱象,必须采取多管齐下的措施。一方面,要强化监管力度。各地政府应严格按照国务院办公厅的要求,积极统筹协调各部门,打破部门之间的壁垒,形成强大的监管合力。建立常态化的联合执法机制,定期开展全方位的排查行动,对非法站点进行精准打击。充分利用大数据、物联网等先进技术手段,构建智能化的监管平台,实时监测非法站点的分布与经营情况,做到底数清、源头明。例如,可以通过大数据分析,对加油站的油品销售数据、进货渠道等进行实时监控,一旦发现异常情况,立即进行调查核实,及时查处非法经营行为。另一方面,要加强宣传教育。通过电视、广播、报纸、网络等各类媒体,以及社区宣传、举办讲座等多种渠道,向广大消费者普及正规成品油与非法燃油的区别,提高消费者的辨别能力和安全意识。引导消费者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认识到在非法站点加油的危害,自觉选择合法合规的加油站点。同时,建立健全举报奖励机制,鼓励群众积极对非法经营行为进行举报,形成全民参与监督的良好氛围。对于举报属实的群众,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激发群众参与监督的积极性。此外,对于合法的新能源加注站或燃料,要加快完善相关标准与规范,明确界定其概念和范畴,让消费者能够清晰辨别,避免混淆。通过制定严格的行业标准,规范新能源加注站的建设、运营和管理,促进新能源产业的健康发展。
“伪新能源加注站” 的存在,就像一颗毒瘤,严重危害着市场秩序与社会安全。只有通过严格监管、强化宣传教育等多方面的协同举措,才能将这一扰乱市场的 “定时炸弹” 彻底拆除,让成品油市场和新能源产业在健康、有序的轨道上蓬勃发展,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利益与社会的稳定和谐。让我们携手共进,共同为营造一个安全、有序、公平的市场环境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