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是一个巨大的草台班子!”



4月13日,日本大阪世博会正式拉开帷幕,吸引了158个国家和地区参展,或许是最近的“关税大战”太过火热,让大家忽略了这场国际盛会。



游客拍吉祥物

然而,就在无人关注的角落,日本又出“洋相”了,从标志性建筑塌方到天价厕所争议,从多国退展到门票滞销,都备受争议。



图源网络

那么这场世博会究竟是如何一步步“翻车”的?背后又折射出哪些深层问题?



大阪世博会园区实拍

筹备期混乱与失控的“灾难预演”

世博会早在筹备期间就备受诟病,作为世博会标志性建筑的“环形大屋顶”,曾以“全球最大木制建筑”摘得吉尼斯纪录,却在获认证后仅一周,便因护岸塌陷600米登上热搜。



“环形屋顶”上方

设计团队被质疑忽视海边建筑的基本常识,施工方更被曝隐瞒塌陷近一个月才公开,官方解释称“海浪超出设计预期”。



地基被海水侵蚀严重

专家直指设计缺陷:没有设置混凝土防波堤或加固地基,导致填土被侵蚀后地基松动,直接打脸官方。



坍塌

主办方的施工标准也十分混乱,强制使用本地建材与施工团队,导致成本暴涨,场馆建设费用却从1230亿日元飙升至2350亿日元。



环形大屋顶

墨西哥、俄罗斯等8国因成本飙升与官僚主义退出,自建馆完工率不足两成,波兰参展方抱怨:“连承包商都找不到!”



图源网络

截至开幕,部分展馆仍处“工地状态”,塌方区域只是简略地用碎石填埋,被网友调侃为“贴创可贴治骨折”。



图源网络

值得一提的是,世博会场馆所在的梦洲岛是填海造地而成,土质松软且存在甲烷爆炸风险,开幕前6天,场馆内甲烷浓度一度超标,消防紧急通风处理。



图源网络

这一选址争议让人联想到日本福岛核事故的“隐瞒惯性”,明知风险却优先“面子工程”,可是前期筹备的翻车也只是一个开胃菜而已。



图源网络

理想与现实的“魔幻落差”

这场世博会的预售票仅售出800万张,远低于1400万目标,主办方只好临时取消预约制并开始降价促销。



手机订票系统

开幕当天恰逢大雨,主办方也没有提前准备遮雨设施,游客被迫“湿身入场”,这可是一场国际盛会,日本能办成这样,也是没谁了。



图源网络

反观中国,就算是一个景区,也会提前做好各种恶劣天气的预案,一旦与任何的意外情况,就会立即启动预案,要么延后活动,要么提前搭建好雨棚。



中国景区的雨棚

更离谱的是,仅11.9万游客便挤爆电子票务系统,平均排队超2小时,手机信号也因基站不足而瘫痪,游客也只能冒雨等候。



排队

好不容易进入场馆,等待游客的也是更加糟心的场面:园区的路面排水出了问题,小路变成了“池塘”。



日本网民拍摄的参观者们排队离场的队伍,地面的积水清晰可见

外面下大雨,屋里下小雨,作为世博会场标志的“环形大屋顶”居然会漏水,游客在室内也得撑伞。



“环形大屋顶”漏水

耗资2亿日元的简易厕所更是因“无厕纸、不分男女”的设计被批“工地水平”,甚至有的直接坏掉了,被贴上禁止使用的标语。



厕所

场内餐饮价格更令人咋舌:一碗拉面2000日元,是市价的四倍,大阪府知事却称“值得体验”,游客还不能使用现金支付。



禁止使用

从护岸塌陷到展馆滞后,官方多次鞠躬致歉,却无实质改进,日本网友纷纷在社交平台发文嘲讽“躬匠精神2.0”。



鞠躬道歉

要知道,日本曾以精益求精的“匠人精神”闻名,但此次世博会暴露的粗制滥造、管理混乱,彻底打破这一滤镜。



图源网络

反观中国馆的筹备,却成为本届世博会少有的亮点,中国馆以“天人合一”为主题,率先完成钢结构预组装。



中国馆

展示嫦娥探月土壤、智慧城市等科技成果,并策划四川活动周等文化交流项目,被国际展览局秘书长称赞为“传统与现代的完美融合”



中国馆

结语

1970年大阪世博会曾以6422万入场人次创纪录,推动日本经济腾飞,而如今,同一舞台却演变为“国际笑话”,背后是日本社会老龄化、劳动力短缺、产业竞争力下滑的连锁反应。



图源网络

当“匠人精神”沦为营销口号,当国际合作被官僚程序绑架,这场世博会不仅暴露了日本的力不从心,更警示世界:缺乏透明与效率的“面子工程”,终将沦为时代的注脚。



图源网络

日本要是想重拾“匠人”荣光,或许应该先学会直面问题,而不是每次发生意外的时候都用“红豆泥斯密马赛”(真的对不起)敷衍了事。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