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萨提亚育儿(ID:satiryuer)

作者:暖心

教育从来不是一件告知和被告知的事,而是一个主动的、建设性的过程。

和孩子沟通,父母应该杜绝对孩子精神上的伤害,多关注孩子的优点、多给孩子一点信任、多让孩子感受父母的温暖。

网上一个女孩的控诉:

一次演讲比赛获得了第二名,兴奋地告诉父母。

结果母亲的回应冷漠:又不是第一名,有什么好高兴的。

爸爸也跟着补刀:上次考试倒退了好几名,别高兴太早……

女孩听完,瞬间感觉被泼了冷水,从此再也没有分享的欲望了。

有些父母和孩子交流时,说出来的话看似温柔,却句句都带着“刀”,无意中都在刺伤孩子。

心理学上有一个洛萨达比例:讲的是人在沟通时,若积极词语与消极词语的比例为3:1,一个人才会处于积极的心态中。

然而,很多父母对孩子说的话,几乎是反着来的,总是消极的语言大过于积极的语言。

一份数据显示家庭沟通问题:68%的孩子表示“父母的话让我更痛苦” 。

家长脱口而出的“关心话”,明明是好意的,但是表达的意思就是让孩子痛苦。

尤其是这三种“有毒话术”,正在摧毁孩子的心理。


“比较式激励”

当父母想激励孩子时,经常说:

“别人都能考90分,你为什么不行?”

“张阿姨家的孩子成绩没你好,这次却比你考得好!”

“你看看,以前多么乖巧懂事,现在连你表弟都比你强了!”

“你这孩子,以前多才多艺,还总是拿第一,你看看现在你落后了别人多少?”

我们中国的父母,习惯用比较式语言去教育和激励孩子。

明明说出来的话带着夸赞,一旦用上“别人家”,其实就在拉低孩子的价值感。

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发现:当父母过度焦虑就会产生认知塌陷—— 把“别人家孩子”的1%优点,自动脑补成自家孩子的100%缺陷!

经常拿别人家的孩子来刺激自己家的孩子,其实在释放两个信号:

一是父母在否认孩子的努力和行为;从侧面告诉孩子“你很差劲”。

二是父母的不断打压,让孩子出现“镜面反应”,不断内化负面的东西:

孩子的内心觉得“我很差劲,做什么都是错”,然后产生“我不配被爱”的自卑感 。

怀疑自己的能力:我是不是一点都没用?

故意让自己变得差劲,以此来和父母较劲。

世界著名教育心理学家霍华德·加德纳说:

“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他们的价值不应该通过比较来衡量。”

父母的语言,应该是让孩子通向变好的路径,而不是让孩子“低下头颅”。


“追问式沟通”

知乎上有位母亲求助:女儿现在什么都不愿意告诉我,和她说什么都非常抗拒。

事情起因是女孩和同学出去玩,回来晚了。

女孩回家后妈妈第一句话就是:为什么回来得这么晚?

她向妈妈解释说:“同学妈妈邀请她吃了晚饭”。

然而妈妈却一直追问:“我不管,你答应的6点钟回来,现在都八点了,吃饭吃这么久吗?是不是背着我打游戏了?”

女孩当时很郁闷:

我说什么你都不信,一直追问。

考试考不好,也要我说什么原因;

和同学约好出去玩,你也要问我为什么要出去;

就连我买一个喜欢的笔记本你也要逼我。

你不觉得这样真的很让人窒息啊!

事实上,很多亲子关系矛盾深化,都是因为父母太过较真。

有些父母,与孩子沟通都喜欢用“追问式”语言,一点小事都要刨根问底。

殊不知,当“为什么”成为审判的开场白,孩子的耳朵就会自动关闭。

因为:质问的背后,藏着对孩子的指责与不信任。

比如:

为什么作业又没写完?其实在说“怎么又偷懒?”

为什么这么晚才回来?其实在说你是不是又偷偷跑出去玩了?

有心理学家提到:

当父母过多得对孩子刨根问底,会触发孩子的隐形攻击以及“防御机制”。

最常见的防御机制就是:撒谎

临床心理学家发现,长期被“为什么”质问的孩子,青春期出现“习惯性撒谎”的概率是普通孩子的2.3倍。

因为,谎言能让孩子避免更多的痛苦。

心理学研究揭示了一个有趣的现象:

当我们感受到被控制时,大脑会本能地拉起警戒线,哪怕这份控制披着“关心”的外衣。

你越是步步紧逼,孩子就越想逃离;你越是刨根问底,他就越要筑起心墙。


“愧疚式关系”

有一些父母,擅用“感情牌”来教育孩子:

我们这么做,还不是为了你!

要不是因为你,我们也不会这么辛苦!

就为了能让你过得好点,我起早贪黑,你就这么报答我……

这些话包含着对孩子浓浓的爱,但在孩子眼中却变成了“沉重的枷锁”。

尤其是当父母说“我这么做都是为了你、你对得起我吗?”这些话时,就是在给孩子传递出“为了你,我过得不好”的概念,然后让很多孩子被迫承受心里的愧疚感。

有网友说:

我妈从我小的时候就说:“她为我付出了很多很多,要不是因为我,她可以过得很幸福”,就因为这样,我从小到大都觉得自己活着就像是我妈的包袱,如果没有我她会过得更好吧。

小时候我不敢买好的东西,否则妈妈会说“我这么辛苦,你却只知道享受,对得起我吗”,于是直到现在我都不敢拥有好的东西,甚至和朋友出去玩都会有负罪感。

有心理学家说过:

在家庭教育里,两种东西正成为孩子不能承受之重,一个叫付出感,另一个叫牺牲感。

一旦父母将牺牲感强加在孩子身上,其实就是在诱发孩子的愧疚感,最终增加孩子的心理内耗:

会牺牲自己的需求和欲望,以满足家长的期望。

引起孩子对于自己的“不优秀”的羞耻感,从而变得自卑。

内心会升起一股罪恶感,觉得“一切都是我的错”,最终形成讨好型人格,忽视、压抑自己的需求,满足别人的心意。父母的牺牲感越重,给孩子的焦虑越重。


会说话的父母,就是孩子的解药

有人这样说:再深情的舐犊之心也需要正确的表达,才能被孩子所接受

教育其实是一场“爱的传递”,说出的话让孩子感觉到温暖,让他的成长更有意义。

真正的沟通,我们就建议使用洛萨达比例:积极的语言达到3:1,效果就会很好。

1)共情反射

心理学有个概念叫“共情”,指“一种能设身处地体验他人处境,从而达到感受和理解他人情感的能力”。

孩子在做出一件事,可能让他自己痛苦,或者是令父母不赞同的时候:

父母不要讲道理、也不要强制孩子改变,而是用一种同理心去感化孩子。

站在他的角度、去体会他的想法,让孩子感受到被“看到”、被理解,那么沟通就会变得很顺畅。

看过一个故事:

14岁的女儿想穿超短裤去学校参加活动,父亲却不愿意。给女儿讲道理,女儿却觉得烦。

几番劝说无果后,父亲居然穿上了超短裤在女儿面前秀身材,还说要穿超短裤去接她放学。

女儿一听,立马吓得改变了想法。

真正的沟通,并不是执意的干涉、否定,而是在尊重孩子的基础上和他共情,站在孩子的立场去帮助他们解决问题。

凡事要先共情,多向孩子表达“我知道、我看到、我觉得……”让孩子知道:我们在关注他,我们是在尊重他并为他考虑。

2)表达感受

“你为什么不听话,你让我很操心”等这样的话,看似是在沟通,实际上是增加了对孩子的权威感,让孩子有种低人一等的感觉。

心理学中有个“主语效应”,当句子以“你”开头时,听起来像指责;而当以“我”开头时,则传递感受。

与孩子沟通,要多用“我”来表达感受。


比如:

“我感觉你这样做不好,你可以稍微改变一下吗?”

用“我”去表达感受,其实是在对孩子提出期望,会让孩子觉得:我做得不好,我还可以做得更好。

凡事在表达感受时,父母的建议只给一遍,不要频繁地去向孩子追问。

点到为止,会让孩子感受被理解而不是被批评时,孩子才会放下抗拒心理,真正能够把话听进去。

3)表达期待

心理学上有个概念:积极权威期待。

意思是,如果你想让一个人变坏,就不停地打压与否定他;如果想让一个人变得更好,那么就一直肯定他、鼓励他,他会朝你期待的方向发展。

每个孩子都需要父母去支持与肯定,无论孩子做得好坏,父母都要学会去给孩子期待感。

如何拉满孩子的期待感?

有人指出:

任何时候、任何地点、任何事件,若孩子出现失误、犯下错误时,要学会肯定他好的一面,并对他产生积极期待。

比如

孩子一次比赛失利,我们要这样安慰:虽然这次没有成功,但是却比以前做得更好了。

让他们感受到理解。这就是肯定,看见即肯定。

“你虽然这次没考好,但复习的努力值得表扬,下次肯定会进步。”

在语言中尽量减少使用“你对不起我”等这样压抑感的话。

让孩子明白:我对你有期待,但你是你自己。

积极的话语,更能为孩子传递积极的期待。

心理学家海姆‧吉诺特说:

“当孩子感到被理解时,他们的孤独和伤痛就会减少。当孩子被理解时,他们对父母的爱也更深了。”

孩子是最容易接受正向情感的人,只要父母的一点积极语言,就能让孩子温暖又满足。

教育从来不是一件告知和被告知的事,而是一个主动的、建设性的过程。

和孩子沟通,父母应该杜绝对孩子精神上的伤害,多关注孩子的优点、多给孩子一点信任、多让孩子感受父母的温暖。

让带着爱的言语叩开孩子的心门,他们才能成长得内心丰盈。

来源:萨提亚育儿(ID:satiryuer)

公众号一言不合就改版,

“星标”我才能更方便接收消息哦。

现在只需三步:


喜欢就给我个“在看”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