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尺花园美兰湖店

一尺花园:非标化生存法则如何撬动商业新蓝海?

你敢信吗?都2025年了,在上海居然还有人愿意驱车60公里,就为了去一座百年古宅里,喝上一杯三四十元的咖啡。

当下国内咖啡行业的竞争状况,用“疯狂”二字来形容毫不为过,内卷程度简直爆表。各大咖啡品牌为了争夺市场份额,在价格、产品、营销等各个方面展开了激烈角逐。

然而,就在这样白热化的竞争环境下,一尺花园却如同一匹黑马,从这条血路中杀了出来。


一尺花园南园店

一尺花园的创始团队曾明确表示:“上海有8000家咖啡店,我们想做这8000家以外的咖啡店。”

他们不参与价格战,没有陷入低价竞争的泥潭;也极少宣传自己的咖啡有多专业,没有随波逐流地跟风营销。但是一尺花园的业绩却蹭噌噌地上涨,有门店年营收近1900万。

而且更神奇的是,这家咖啡馆开一家火一家,如今,一尺花园已经成功复制到18个城市,开了71家店。

那么,它究竟是如何在竞争激烈的咖啡市场中脱颖而出,成为年轻人心中的热门打卡地的呢?


解构传统:非标化生存法则

走进一尺花园的门店,你会发现这里与传统咖啡馆大不相同。

在这里,你听不到磨豆机那持续不断的轰鸣声,也闻不到浓烈的咖啡香气四处弥漫,看不到咖啡师手冲咖啡时那充满仪式感的一系列操作。

整个空间,仿佛与咖啡行业那种热闹喧嚣、快节奏的氛围隔绝开来。


一尺花园南园店

在如今咖啡行业竞争激烈、“月月上新”成为常态的大环境下,一尺花园显得格外佛系,它不走寻常路,与传统咖啡馆把咖啡当作绝对主角的做法不同,一尺花园巧妙地将咖啡从“主角”的位置降维为“场景道具”。

就拿首店陶家宅门店来说,它最初只是上海郊区的一家普通民宿。因为很多住宿的客人早上有喝咖啡的需求,店里便顺势增加了咖啡产品;后来,客人又提出了就餐需求,于是简餐也被纳入菜单。


一尺花园陶家宅门店

一尺花园的发展并非一开始就有着清晰的规划,而是一个从消费者需求中自然生长起来的品牌,这也成就了它现在的宽容性。

在SKU设计上,一尺花园展现出了惊人的包容度。它拥有150个单品,广泛涵盖中式简餐、西式料理、甜品酒饮等,餐饮比例达到7:3。

早上,消费者可以来这里喝上一杯咖啡,开启活力满满的一天;中午,品尝一顿美味的简餐,满足饱腹之欲;下午,约上朋友一起享受惬意的下午茶时光;到了晚上,还能小酌一杯,放松身心。


图源:一尺花园官网

这种“时间折叠”的商业模式,成功地将传统咖啡馆单一的消费场景拓展为复合式生活空间。它不再局限于仅仅提供一个喝咖啡的场所,而是打造了一个可以满足消费者不同时间段、不同需求的生活空间。

一位年轻的上班族薇薇表示:“我平时工作很忙,只有周末有时间放松。一尺花园这种全天候的场景覆盖太适合我了,早上来喝杯咖啡提提神,中午在这里吃顿简餐,下午还能和朋友一起享受下午茶时光,感觉一整天都被安排得妥妥当当,特别惬意。”

不再把重点放在一杯咖啡的创意、口感、价格等方面。如此一来,反而让一尺花园咖啡馆真正摆脱了价格内卷、上新内卷的困境。


中式“第三空间”:在地文化的场景化表达

在行业普遍盛行“小店模式、轻资产扩张”的当下,一尺花园却反其道而行之,专注于开大店。

其选址策略堪称商业地理学的教科书级案例,巧妙地避开了市中心高租金的红海区域,将目光投向了近郊远郊的古宅、工业遗址、公园绿地、艺术场馆等“冷门区域”。毕竟,市中心不仅租金高昂得让人望而却步,竞争也异常激烈,众多咖啡馆在那里争得头破血流。

而一尺花园的门店,像综合指数排名第一的松江广富林店、客流量排名第一的滴水湖西岸店、消费量排名第一的闵行大零号湾店、关注度排名第一的川沙陶家宅1号店等,均位于郊区,距离中心城区30公里以上。这些“冷门区域”经过一尺花园的妙手改造,摇身一变成为极具特色的消费空间。


一尺花园滴水湖店,来自大众点评@凌晨一点的喵


一尺花园广富林店 来自大众点评@你宇哥真棒



就拿浦东红窑店来说,它原本是一座1969年的制砖厂,一尺花园巧妙地利用拱形门洞和烟囱,打造出了充满工业怀旧感的场景;而在松江广富林店,300年历史的范景文故居里,咖啡杯旁是斑驳的雕花窗棂。


一尺花园浦东红窑店


一尺花园广富林店 来自大众点评@册那先生

百年古宅的斑驳墙面、工业遗址的钢铁骨架,这些在市中心难以复制的稀缺资源,就像一块巨大的磁石,吸引着大量客流。人们厌倦了千篇一律的商业空间,而一尺花园打造的这些充满特色的空间,正好满足了他们对新鲜感和独特体验的追求。

值得一提的是,原先星巴克在中国就是靠第三空间出圈的,也会开在一些景点旁,打造人文风情,不过更多的是作为“办公空间”的衍生。

一尺花园则用更加中式的风格来打造中国人更加适应的第三空间,并利用园林景观打造差异化,为消费者营造出一种独特的东方美学氛围。

一尺花园秉持着“与自然共生”的理念,店内存在感最强的并非精心设计的装修布置,而是大面积的绿植造景。这就好比去年很火的“公园20分钟”效应,让人在店内就能感受到大自然的气息。

为此,一尺花园还专门成立了一个植物组,由十几位园林专业、植物爱好者、美学设计等专业人士组成,他们主要负责每一家门店的植物种类和造景搭配。

另外,一尺花园有一些是开在网红景点或者网红村落旁,确实容易吸引一些重视空间感的用户。这些网红地点本身就自带流量,而一尺花园独特的空间打造与它们相互映衬,进一步放大了吸引力。比如美兰湖店就紧挨着上海美兰湖景点,拥有5400㎡的草坪,可供人们尽情露营、玩飞盘,享受户外活动的乐趣。


一尺花园美兰湖店

当然,一尺花园还推行宠物友好政策。这一政策反而更有利于拓宽人群,让白领以外的人群也愿意走进咖啡馆。

当都市人带着宠物寻找“第三空间”时,一尺花园的户外草坪和宠物运动会,恰好为他们提供了情感释放的出口。这种对细分需求的深度挖掘,使品牌成功跳出了咖啡行业的传统竞争框架。


一尺花园美兰湖店

需求进化:微度假时代的商业重构

在忙碌的生活节奏里,消费者们内心都渴望能寻得“浮生半日闲”,而一尺花园就成为很多城市人的“精神乌托邦”。

不少消费者会选择携家带口来到一尺花园,在这里一待就是一整天。

从一尺指数的数据中我们能看到,在一尺花园的客群里,女性占比超过了70%,其中家庭消费的比例达到了45% - 52%。


一尺花园南园店

一位带着孩子的家长寥寥说:“我喜欢带孩子来这里,孩子可以吃到喜欢的甜品,我还能和朋友聊聊天,喝喝咖啡,一家人都能在这里找到乐趣,而且环境也很舒适,孩子玩得开心,我也放心。”

一尺花园敏锐地抓住了城市人想要“微度假”的心理,巧妙地将“第三空间”升级成了“半日游目的地”“附近的远方”。这种家庭消费模式,就像一块强大的磁石,不仅吸引了更多的顾客,增加了门店的客流量,还极大地提升了消费者的黏性和忠诚度。

一尺花园成功的另一个契机,是抓住了全国各地兴起的文旅热潮。它深入挖掘在地文化,把门店打造成了“城市文化展厅”。

就拿济南大明湖店来说,它以“老残文化展”向历史致敬,让顾客在品味咖啡的同时,能真切感受到济南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苏州平江路店则注重书画体验,为顾客营造了一个可以感受传统艺术魅力的空间;宁波陈宅店与千年古街联名,把古街的韵味和咖啡文化巧妙地融合在一起。


一尺花园济南大明湖店

其实,过往文旅的发展趋势已悄然转变,不少小镇如今门可罗雀、冷冷清清。究其原因,主要在于同质化现象严重,缺乏独特的创意亮点。

当下,购物消费的主力群体正逐步从80后向90后过渡。商家若想赢得这一群体的青睐,让他们心甘情愿地消费,就必须深入了解他们的喜好与需求。如今的90后消费者,不再仅仅满足于产品本身,他们更愿意为“可传播的生活方式”买单。



以一尺花园为例,从它的经营模式中我们不难发现,它提供的不单单是“味觉经济”的咖啡,而是迈向了“感官综合经济”的生活场景。

与此同时,“混搭”的商业组合形式正呈现出更为新颖独特的态势,一尺花园无疑是将混搭风格发挥到极致的典型代表。


一尺花园牡丹园店

当其他品牌还在标准化的市场竞争中激烈厮杀时,一尺花园这位“非标化生存者”已在废墟与古宅的基底上,成功构建出全新的商业维度:它以咖啡为纽带,以文化传承为特色亮点,以自然为空间定位,通过独特的空间叙事构建起与消费者的情感联结。

那些非标化的场景,就像一把把独特的钥匙,成为一尺花园抵御同质化竞争的核心壁垒。不是标准化的复制,而是差异化的共生;不是产品的堆砌,而是场景的叙事;不是空间的占用,而是价值的创造。

不过,这种非标商业虽然前景广阔,但也面临着挑战。如何让“绿意”持续变现,仍是一尺花园需要破解的长期命题。毕竟,商业不仅要追求情怀,还得实现盈利,只有找到两者之间的平衡,才能在市场中长久立足。

参考资料:

1、《中产纷纷往山里钻》刺猬公社

2、《长期主义、遵循规律,文旅大消费商业规则变了?》新旅界

3、《一开就火!佛系做咖啡的一尺花园,为什么生意越来越好?》咖门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