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二十年代末,苏联的军工技术落后于西欧国家,面对异军突起的空中威胁,其研制的高射炮性能不太理想,万般无奈,苏联只能从国外引进技术。1930年8月28日,苏联与德国签署合作协议,由德方提供莱茵金属公司制造的76.2毫米高射炮,然后在苏联进行仿制。
M1931型76.2毫米高射炮
苏联军工企业于1931年仿制成功,定型号为M1931型,量产后装备苏军,生产持续到到苏德战争初期,总产量约5000门。M1931型高炮口径76.2毫米,火炮全重4800公斤,炮管长4191毫米,高低射界-2~+82度,旋转角360度,最大射高9300米,每分钟射速15~20发,最大射高9300米,最大射程14000米。该炮具有炮身转动灵活、操作简便、易于维护等优点。M1931型高炮还有个优点,就是发射机构采用交流电控制,这使得该炮可靠,故障极少。
M1931型高炮的缺点也比较明显,那就是太重。由于苏联工业水平低,加工技术差,造成M1931型高炮比较笨重,一门炮加上载重车辆,在运输过程中就超过10吨,
1937年7月全面抗战爆发后,侵华日军的空中力量对中国军队威胁很大,但我国极度缺乏防空火力,于是向苏联购买高炮以解燃眉之急。中国计划引进36门M1931型76.2毫米高炮,为什么才这么点,原因是价格高昂。这种炮每门高达20000美元,而苏联售华的伊-15战斗机单价才35000美元,当时的国力买多了也负担不起。
由于M1931型高炮在三十年代中期还是比较先进的,因此苏联不想卖太多,最终只卖给我国20门,每门炮配2000发炮弹,就这区区20门炮还是出了问题。1938年春,20门M1931型76.2毫米高炮运抵新疆,在交付时国军发现电操作系统已经被苏方拆除,理由是怕泄露技术秘密。这样一来,该炮的最大优势就没有了,成了手动操作,射速以及命中率就会降低。虽然M1931型高炮成了简装版,但有就比没有强,于是国军将20门炮编为5个连,立即投入战斗。
1938年8月,配备苏制M1931年76.2毫米高炮的3个连赶到武汉参战,另外派遣高炮45团第7、8两个连到广东支援作战。两个连于10月上旬到达广东,没几天国军就从广州撤退,笨重的M1931型高炮只好装在火车上运走。但还没等火车开走,日军飞机炸毁了铁路,1门崭新的M1931型高炮被攻进火车站的日军所缴获。
1938年11月,几个装备M1931型76.2毫米高炮连被重新分配到各地。1939年2月20日至23日,侵华日军的战斗机大规模轰炸兰州,国军4门M1931型高炮在几天的战斗中,共击落了9架敌机。
8门部署在成都的M1931型高炮也不负众望,在1939年11月4日的防空作战中,击落了2架日军飞机。但是,国军装备的M1931型76.2毫米高炮毕竟数量太少,在抗战中起到的作用有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