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今时代,高校科技成果转化能力愈发成为衡量一所大学综合实力与社会贡献度的关键指标。
2023年教育部发布的《中国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年度报告》显示,全国1557所高等院校科技成果转化总合同金额达1371.4亿元,同比增长16.0%,其中西安交通大学以总合同金额位列全国第9的亮眼成绩,成为西北地区唯一跻身榜单前十的高校。
作为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西安交大建有38个国家级研究平台,发挥科研平台优势,制定基础研究稳定支持、长周期考核等系列举措,仅2023年,该校获得11项国家科学技术奖。
自迁校以来,西安交大创造了30000余项科研成果,其中252项获得国家三大奖,产生了数以千亿计的经济社会效益。
最近3年,西安交大建成成果转化概念验证中心、科技成果超市,打造了高效便利的科技成果交易平台,累计在全国开展产学研对接活动4400多场,产学研合作金额超60亿元。如此雄厚的科研积累,为科技成果转化奠定了坚实基础,也是该校能在成果转化金额榜单上名列前茅的根本保障。
在校企合作方面,西安交大探索创新模式,成果斐然。西安交大与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共建校企导师组,并荣获中国卓越工程师培养联合体颁发的人才培养全国优秀校企导师组荣誉证书(全国仅10项)。
西安交大在与航天科技六院、五院等深度融合过程中,探索出“新港三融”模式,即将传统的“甲乙双方、一纸合同、一个项目、一笔经费”方式,迭代为“水乳交融、校企团队参加国家重大科研任务”的新模式。双方依托创新港,打破高校传统组织模式,打造多学科交叉融合生态。
通过构建“任务开放、共享共担”合作机制,拓宽关键核心技术攻关队伍;创立“双两总、九张表”管理机制,创新高校有组织科研管理范式;建立“实战化、双导师”育人机制,提升卓越工程人才培养能力。
这种深度融合模式,让科研成果能够更高效地从实验室走向市场,实现科技成果的转化应用。近3年,西安交大已与210余家龙头领军企业签署共建联合研究院(中心)协议,建立83个校企深度融合创新联合体,转化孵化213家企业。
科技成果转化的累累硕果,最终要服务于人才培养的根本使命。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对复合型人才的迫切需求,西安交大在课程设置方面,加强跨学科课程建设,打破学科壁垒。
在外语和经济跨学科教学中,外语系积极融合外语与国际贸易课程,在课程中将国际贸易的基本原理作为教学重点,通过模拟国际贸易场景,让学生进行语言实践的同时积极开展文化交流与合作,通过对不同文化的了解,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国际业务环境,从而提高学生跨文化沟通和交流能力。
同时,西安交大还增加实践课程比重,像航天所负责落实的多个校企合作基地,为空天往返动力与智能制造校企深融平台的学生提供大量实践机会,让学生参与前沿科技的研究和技术转移方向的思考。
此外,该校积极营造良好的创新氛围,通过与企业联合开展项目,让学生在“真枪实弹”的项目讨论中,激发创新热情,培养创新思维和创业意识。
综合来看,西安交通大学在科技成果转化方面的突出表现,彰显了其强大的科研实力和积极创新的校企合作模式。
而这些优势又切实落实到人才培养中,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学习资源、广阔的实践平台和浓厚的创新氛围,值得每位考生重点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