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野猪泛滥成灾,为什么没人敢吃?一位60多岁的农村大爷告诉我:别说吃了,躲还来不及,哪还敢招惹它呀!原因很多人都猜不到。
长长而又洁白的犬齿,锐利无比,黑灰色的、坚硬的毛发,暴躁易怒的脾气,力大无穷、四肢健硕……这是野猪外观、秉性的真实写照!
山地、丘陵、森林、荒漠、丛林、草原等地都是野猪生存的栖息地,它们的生存领域与老虎、狮子时常“重合”,但却很少见到狮子、老虎捕猎野猪的一幕。
野猪身强力壮,即便是自然界中的王者也无能为力,在东北地区,野猪经常出没,且近年来,数量急剧增长,从最初的数量濒危的动物摇身一变成为了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私自非法捕猎野猪,不仅会受到高额处罚,还会被行政拘留,而这或许便是人们不敢捕猎、食用野猪的根本原因!但同时也有一些意想不到的原因存在。
野猪,学名山猪,猪属动物,分为亚洲野猪和欧洲野猪,在全世界有27个亚种,东北地区的野猪为野猪东北亚种。
野猪的平均体长在1.5米-2米,不包含尾部长度,成年野猪因品种不同,体重在90-200千克不等。
野猪四肢粗短健壮,头长且尖,耳朵小,呈现竖立状态,力气大、牙齿尖锐,是野猪常年生活在野外的“秘密武器”。
野猪习惯于在黄昏和早晨进行觅食,白天很少能够见到野猪的身影,且是一种群居动物,大多数时候,野猪群的数量在4-10头。
野猪群中大多是雌性野猪和野猪幼崽,一般情况下,雄性野猪只会在发情期时出现在野猪群,与雌性野猪进行交配,产下后代。
作为杂食性动物,野猪的胃口很好,对什么都不挑剔,只要能够填饱肚子,即便是路边的野草,也能吃上几口。
野猪在野外生存能力很强悍,为何曾一度竟成为了濒危动物呢?
野猪常年生活在野外,充足的“劳动力”让野猪肌肉十分发达,肉质紧实,口感扎实,营养丰富,且野猪的存在对于当时的群众是一种潜在威胁。
出于这些原因,一些群众对野猪大肆捕猎,再加上后续野猪的栖息环境受到严重破坏,野猪数量急剧锐减。
为了保护野猪得以正常繁衍、保证生物多样性,中国于2000年8月1日,将野猪列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在人为的帮助下,野猪的栖息地渐渐恢复,制定的相关法律也让野猪的生存得到进一步保障,因此,野猪的数量开始稳步上升。
如今20年已经过去,野猪的数量得到了大幅度提升,甚至已经在东北地区泛滥成灾,在东北某些地区,野猪的“密度”惊人,甚至能够达到每平方公里15头左右。
野猪“饭量大”,只要是能吃的,皆“来者不拒”,有时候,东北地区的群众种植的农作物也一度成为野猪的“口粮”。
野猪不仅将农作物当作食物,更是用那坚挺的鼻子四处“拱地”,使得田间地头坑坑洼洼,一些农作物被连根拔起……
农民们后续看到这一幕唉声叹气,他们不是没想过动手驱逐野猪,但野猪野性十足,且攻击力十分强悍,若是一个不注意,驱逐不成,反而会成为野猪的攻击对象,让自己挂彩。
野猪没有被列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之前,人们大肆捕猎,即便后续得知野猪吃上“皇粮”之后,也有一些非法分子为了谋求私利捕猎野猪。
如今,野猪的身份“人尽皆知”,大家的法律意识也进一步提高,捕杀、食用野猪都是违法行为,很少有人会因为口腹之欲再对野猪下手。
同时,野猪与家猪不同,身上携带大量的病菌、寄生虫,这一点让人们对其避之不及,再加上,群众们都能够吃上新鲜、肥美的家猪肉,已经解了“馋”,对野猪肉也就没了念想。
野猪智商很高,一般出行觅食的时间与人类出行的时间不同,最经常出没的也是丛林、山丘,因此虽然野猪在东北地区泛滥成灾,但想要轻而易举见到野猪也不是那么容易的事情。
野猪智商高、力气大、行踪飘忽不定,很多人别说吃野猪了,见不见得到都另说,见到了也是仓促离开,不敢对野猪有任何“非分之想”。
信息来源:纵览新闻客户端 2024-11-16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