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三河市"广告牌禁用红蓝黑"的闹剧终于有了结果,受此影响,三河市市委书记被免职,廊坊市委市政府要求三河市全面整改。这场因"拍脑袋"决策引发的舆论风暴,给所有地方政府敲响了警钟:在法治时代,任何脱离实际、漠视民意的行政任性,都必须付出代价。
从表面看,这只是一则关于广告牌颜色的规定;但本质上,暴露出的是某些领导干部根深蒂固的形式主义思维。制定政策时不做调研,出台规定时不听民意,执行过程中不讲法理,这样的"三不"作风与"放管服"改革背道而驰。更讽刺的是,当商家用"黑底白字"制作"求生存"的标语抗议时,这种黑色幽默恰恰成了对官僚主义最尖锐的讽刺。
值得肯定的是,廊坊市对此事的处理展现了刀刃向内的决心。但免职不是终点,整改不能止步于表面,更期待看到地方政府能否建立"政策听证"机制,让市场主体参与决策?能否制定"负面清单",明确行政权力的边界?能否以此次事件为契机,真正树立"法无授权不可为"的行政理念?
针对此事件,315诚搜网认为,优化营商环境不是口号,而要体现在每一个具体政策的温度里。当地方政府学会用"市场思维"替代"管制思维",用"服务意识"替代"权力意识","奇葩规定"才会真正绝迹。我们相信,"广告禁色令"事件应当成为全国地方政府的一面镜子——谁把企业当"管理对象"而非"服务对象",谁就难免重蹈三河的覆辙。
评论员 冰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