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1年,毛主席乘坐专列缓缓离开了北京,开启了自己新一轮的南巡,抵达长沙后,毛主席找来湖南,广西,广东三省的党政军主要负责人聊天,这些人中,开国上将韦国清,无疑是比较特殊的一位,因为他可是毛主席为数不多的爱将之一。
是爱将,当然两人的谈话也比较轻松,闲谈时,毛主席突然问了韦国清一个问题:“你和韦拔群是不是一家亲?”
韦国清听到毛主席的提问,内心一动,随后轻轻摇头,开口道:“不是五服内的,是五服外的,他以前到广州农习所,接受过您的教育。”
1924年成立的广州农习所,是一个专门培养农民运动精英的学校,最初是由共产党员澎湃所创办,国共合作期间,毛主席曾在这里教学,后来他还当上了“所长”
韦拔群曾在农习所学习,按照惯例,他算是毛主席的学生,可是毛主席听到韦国清的话后,却是摇了摇头。
毛主席说:“不能说他向我学习了什么,名义上我是先生,他是学生,实际上,我是学生,他是先生,广西的事,他比我知道的多......”
韦拔群到底是什么人?为什么毛主席对他如此的看重,甚至是“自愧不如”呢?
在如今的广西东兰县,如果你提到“拔哥”这个名字,想必很多老一辈的人仍是泪水涟涟,因为对于他们来说,“拔哥”不仅是一个名字,更是千千万东兰贫苦老百姓的“大救星”
韦拔群的年龄,要比毛主席小一岁,他出生于1894年,早些年间,他曾在广西法政学堂学习,只是让韦拔群失望的是,学校只教为官之道,这并不符合他的革命理想,所以他愤然退学。
后来,他又曾在贵州讲武堂学习,几经辗转后,1921年,韦拔群回到了家乡,他拉开了当地农民运动的序幕。
韦国清的父亲韦宗典,是最早一批跟随韦拔群闹农民革命的人,当时韦拔群在东兰县搞农民运动轰轰烈烈,韦宗典在村里组建了“武术队”,后来经人介绍,韦宗典来到了韦拔群的身边,成为了他的战友。
韦拔群对于农民运动,有着深刻的理解,他曾创建农民武装,从时间上来看,韦拔群此举,要比毛主席组建农民武装,要早的多,也是韦拔群,带领了老百姓几次攻打东兰县城,惩办豪绅地主,使得韦拔群在东兰有着很高的威望。
只可惜那个时候旧军队势力庞大,老百姓还未完全觉醒,敌人很快镇压了农民武装,韦拔群与韦宗典等人,都上了“通缉令”
面对挫折,韦拔群认为是自己的经验不足,所以,他离开了广西,前往广东广州,考入了农习所学习,也就是在这个时候,韦拔群成为了毛主席的学生。
韦国清的父亲韦宗典,没有离开家乡,后来不幸被捕,经过一番运作后,韦宗典才被释放出来。
在广州,韦拔群丰富的农民运动经验,引起了毛主席的注意,再加上韦拔群学习成绩特别好,所以,在毛主席眼中,韦拔群很显然,就是那个“农习所最好的学生”
时间一晃,已经毕业,离开广州后,韦拔群再次返回了广西东兰县。
此次回乡,韦拔群已经不再像是之前那样“鲁莽”干,他知道革命不能靠个人,要靠大家,所以,他模仿广州农习所,在东兰县,也成立了农民讲习所。
在东兰,韦拔群也没有忘了韦国清的父亲韦宗典,他点名要韦宗典前来听课,学习。
韦宗典此时已经完全向往革命,他当即应邀前来,在这里,韦拔群将自己的一切斗争经验,教训,要领,以及军事训练等,全部都教给了学生们。
而随着广西农民运动再次的“燃烧起来”,敌人相当仇视,他们派出了大量的部队,想要“镇压”农习所,由于敌我力量相差悬殊,韦拔群不得不暂停农习所的教学。
既然课堂上教不了学,韦拔群脑子一转,直接带着大家搞起了农民运动,想让他们在实践中学习到运动的要领,掌握一定的本事。
此时的韦国清已经是14岁,在父亲的影响下,他也加入了农民运动中,并主动为同志们进行放哨。
1926年,敌人抓捕了韦宗典,并且残忍杀害了他,韦国清得知后,尤其痛心,多年后,他回到家乡,见到了一块石头,便悲伤的对旁人说:“我的父亲,就是在这里被敌人杀害的,他被杀后,我就出来了。”
因为父亲的牺牲,韦国清接过了父亲的接力棒,真正的走上了革命道路。
此时的韦拔群,依然战斗在农民运动的第一线,1927年,随着“大革命失败”,广西的局势也变得险峻起来,但韦拔群并没有选择屈服。
在此期间,韦拔群还参加了张云逸,邓小平领导的“百色起义”
这次起义虽然是属于地方性的起义,名头不大,但是对广西而言,影响极大,两位开国上将李天佑,韦国清,都是从这次起义走出来的。
起义后,张云逸,邓小平带着部队离开了广西,韦拔群则留了下来,领导当地的游击战。
为了革命事业,韦拔群承受了很多压力,其中包括他儿子被敌人残忍杀害,可这一切,都没有动摇他的革命意志。
可惜的是,在1932年的一天凌晨,韦拔群不幸被叛徒杀害,叛徒割下了他的头颅领赏,而韦拔群的生命,也永远定格在了38岁。
对韦拔群的牺牲,毛主席是颇为遗憾的,他知道韦拔群对中国农民运动的贡献,是很少有人比的上的。
此后多年,毛主席对韦拔群的牺牲都没有忘记,新中国成立后,毛主席每次见到广西人,总会多问一句:“东兰出了个韦拔群,你知不知道啊?”
1971年,毛主席询问韦国清关于韦拔群的事情,是因为他们两人都姓韦,而且还都是东兰县人,所以,毛主席还以为他们是亲戚呢,所以才有此一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