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声明:本文为虚构创作,地名人名虚构,请勿与现实关联
本文所用素材源于互联网,部分图片非真实图像,仅用于叙事呈现,请知悉
“走吧,下雪了,回家晚点。”电话那头的声音被风雪切割得支离破碎。
“你小心点开车。”张丽握紧电话,窗外的雪花无声地堆叠着白色的孤独。
九年后的某个黄昏,一辆黑色桑塔纳缓缓停在她面前。
车窗缓缓摇下,司机脸上的口罩和帽子遮住了他的面容,只露出一双眼睛,在昏暗的光线下闪烁着陌生而熟悉的光芒...
01
哈尔滨的冬天总是来得突然而猛烈。
2004年12月,一场大雪覆盖了整座城市,松花江结了厚厚的冰,路灯在雪幕中形成一个个朦胧的光晕。天空灰蒙蒙的,仿佛永远不会亮起来。
雪越下越大,轻轻拍打着窗户,像是无数个不眠的灵魂在敲门。
李明站在窗前,看着窗外的雪景。他今年三十五岁,在一家国企工作,是个普通的工程师。
他和妻子张丽结婚已经十年,有一个八岁的儿子小海。他们住在哈尔滨郊区的一个小区里,生活平淡而幸福。
那天早上,李明接到单位电话,说有个工程出了问题,需要他去现场看看。
“今天雪这么大,要不明天再去?”张丽递给他一杯热牛奶。
李明摇摇头:“没事,我开车去。”
他穿上厚厚的羽绒服,围上围巾,戴上手套。临出门前,他看了一眼在沙发上看动画片的儿子,笑着揉了揉他的头发。
“爸爸去上班,晚上给你带好吃的回来。”
儿子头也不抬,只是“嗯”了一声。
张丽送他到门口:“路上小心,雪天路滑。”
李明点点头,拿起车钥匙,走出了家门。
那是一辆黑色的桑塔纳轿车,是李明工作三年后买的第一辆车,虽然不是什么豪车,但他很珍惜。
车身上有几处小刮痕,副驾驶手套箱上有一道明显的划痕,是去年小海用玩具不小心划的。
李明发动汽车,雨刷器缓慢地扫着挡风玻璃上的雪花。他摇下车窗,对站在楼下的张丽挥了挥手,然后驶入茫茫雪幕中。
张丽站在原地,看着车尾灯消失在雪中,不知为何,心里突然涌上一阵莫名的不安。
中午时分,张丽给李明打电话,想问他什么时候回来吃饭,电话响了很久才被接通。
“喂,在哪呢?回来吃饭吗?”张丽一边说话,一边往锅里放菜。
电话那头有些嘈杂,李明的声音断断续续:“现场……问题比较复杂……可能……回不去吃饭了。”
“那你什么时候能回来?”
“不好说,可能要晚点。外面雪越下越大,路上很滑,我会小心开车的,别担心。”
“好,那你饿了记得吃点东西。”
“嗯,挂了,忙着呢。”
电话挂断后,张丽看了看窗外,雪下得更大了,整个城市仿佛被埋在了一个巨大的棉花糖里。
晚上六点,天已经全黑了。张丽做好了饭,小海写完了作业,父亲还没有回来。
“爸爸怎么还不回来?”小海问。
“爸爸工作忙,可能要晚点回来。”张丽看了看表,又给李明打了个电话。
这一次,电话响了很久,无人接听。
七点,八点,九点……李明依然没有回来,他的电话也无人接听。
张丽开始担心起来。她又给李明的同事打电话,对方说李明中午处理完现场的问题就离开了,应该是往家的方向去了。
十点,十一点……李明还是没有回来。
张丽的心跳得厉害,她给李明的所有朋友都打了电话,没有人知道他的下落。
小海已经睡了,张丽站在窗前,看着窗外的雪,眼泪悄悄地流了下来。
半夜,张丽决定报警。
“您好,我丈夫今天出门后就没回来,电话也打不通。”她的声音因为恐惧而颤抖。
警方询问了李明的基本信息、车辆信息以及最后出现的地点,记录了案件,但告诉张丽,成年人失踪24小时内一般不会立即采取行动,让她再等等,或许李明只是手机没电,在朋友家过夜了。
但张丽知道,李明不是这样的人。如果不回家,他一定会想办法联系她。
第二天,李明依然没有回来。
张丽带着小海,去了李明工作的地方,去了他常去的地方,问了所有认识的人,但没有人知道他的下落。
警方开始正式调查,他们查了李明的手机记录,信用卡使用记录,走访了他去过的工地,但一无所获。
他就像人间蒸发了一样,连同那辆黑色的桑塔纳轿车,从这个世界上消失了。
接下来的日子,警方组织了搜索,在可能的路线上寻找李明和他的车,亲友们也四处打听,贴寻人启事,但都没有任何结果。
一周后,一个月后,半年后……李明依然下落不明。
警方的搜索逐渐减少,最后只剩下例行询问。李明的失踪案成了一个悬案,尘封在警局的档案室里。
02
张丽不敢相信李明就这样离开了她和儿子。
她每天都期待着门铃响起,李明站在门外,笑着说:“对不起,我回来晚了。”
但这一天始终没有到来。
生活还得继续。张丽必须坚强起来,为了自己,更为了儿子。
李明失踪后,张丽不得不重新找工作。她本来是家庭主妇,照顾家庭和孩子,现在她必须成为家里唯一的经济支柱。
她找了一份幼儿园老师的工作,工资不高,但足够维持基本生活。小海也懂事了很多,不再像以前那样调皮,放学后总是自己写作业,从不让妈妈操心。
“妈妈,爸爸什么时候回来?”刚开始的日子里,小海经常这样问。
张丽只能强忍泪水,微笑着说:“爸爸出差了,过段时间就回来。”
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小海问这个问题的次数越来越少,最后不再问了。
李明的父母也来哈尔滨帮忙照顾孙子,但他们已经年迈,不能长期在这里生活。几个月后,他们不得不回老家,只能偶尔来看看。
张丽的父母住在外地,也只能提供有限的帮助。
生活的重担全部压在张丽一个人身上。
有时候,夜深人静的时候,当小海睡着了,张丽会独自坐在窗前,看着窗外的街灯,任泪水无声地流下。
她不知道李明是死是活,不知道他是遭遇不测,还是主动离开。这种不确定性比任何事情都更让人痛苦。
但白天,她依然会笑着面对世界,坚强地生活。
她把李明的衣服、用品都保留着,定期清洗,仿佛他随时可能回来。她会对着李明的照片说话,告诉他小海的成长,告诉他自己的思念。
“你知道吗,小海上个月数学考了满分,和你一样聪明。”
“你什么时候回来啊,我好想你。”
“我相信你一定会回来的,我会一直等你。”
时间一天天过去,希望一点点变淡,但张丽从未放弃。
三年后,法院宣告李明失踪。
五年后,有人提议宣告李明死亡,这样张丽就可以得到一些保险金和补偿,但张丽拒绝了。
“他还活着,我知道。”张丽固执地说。
七年后,小海已经十五岁了,长得越来越像他的父亲。
“妈妈,你有没有想过,爸爸可能是不想和我们在一起了,所以才离开的?”有一天,小海突然这样问道。
张丽愣住了,随即摇摇头:“不会的,你爸爸很爱我们。他如果想离开,不会连一句话都不说。一定是发生了什么意外。”
小海似乎不太相信,但没有再说什么。
八年后,张丽的幼儿园因为经营不善关门了。她不得不重新找工作。
经朋友介绍,她去一家公司应聘会计。因为她大学学的就是会计专业,虽然毕业后没有从事相关工作,但基础知识还在。
经过努力,她获得了这份工作,工资比在幼儿园高了不少,生活总算有了些起色。
九年过去了,李明失踪的事情在大多数人的记忆中已经淡去,只有张丽和小海,依然在等待着那个可能永远不会回来的人。
2013年12月,哈尔滨又迎来了一个大雪纷飞的冬天。
这一天,张丽在公司加班到很晚。当她走出公司大门时,外面的雪已经下得很大,路上的行人稀少,偶尔有几辆车缓慢地驶过。
张丽站在公司门口,看着远处的公交站,犹豫要不要走过去等车。这么大的雪,公交车可能会晚点,而且站台没有遮挡,等车会很冷。
就在这时,一辆黑色的出租车缓缓驶来,停在她面前。
张丽犹豫了一下,决定打车回家。她拉开车门,坐了进去。
“去哪里?”司机问道,声音有些沙哑。
张丽报了自己的小区名称,然后靠在座位上,闭目养神。
车内很暖和,暖气开得很足。窗外的雪花在车灯的照射下,形成一道道白色的光束。
张丽忽然觉得这情景似曾相识,九年前的那个雪夜,李明就是这样驶入茫茫雪幕中,再也没有回来。
她叹了口气,睁开眼睛,看了一眼司机。
司机戴着帽子和口罩,在昏暗的车内灯光下,看不清面容。
车子平稳地行驶在雪中,收音机里播放着一首怀旧的歌曲,是李明最喜欢的一首。
这首歌让张丽想起了很多往事,她和李明相识、相恋、结婚的点点滴滴。
恍惚间,她注意到副驾驶手套箱上有一道划痕。
这道划痕的形状很特别,像是一个歪歪扭扭的“L”形。
张丽的心突然跳得厉害。这道划痕,和李明那辆黑色桑塔纳上的划痕一模一样,是小海用玩具划的。
她的目光开始在车内搜寻,注意到方向盘上的皮套有一处磨损,座位下面塞着一本《工程力学》,后视镜上挂着一个小布偶,是小海小时候的玩具。
张丽的呼吸变得急促,手心开始冒汗。
这不可能是巧合,这些细节太多了,太具体了。
更令她震惊的是,车内挂着一把特殊的折叠小刀,是她送给丈夫的生日礼物。
恐惧与疑惑交织,她发现车门已被锁住。
这时司机突然开口,说了一句话,却让张丽顿时惊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