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英国自由民主党议员霍布豪斯在香港机场被拒绝入境的消息传出,西方舆论场瞬间上演了一出荒诞喜剧。这位号称“探亲”的政客,一边强调自己是“自1997年以来首位被拒入境的英国议员”,一边绝口不提自己“对华政策跨国议会联盟”成员的身份——这个组织干的可是炮制西疆“种族灭绝”、紫荆花“自由沦陷”等剧本的专业活儿。英国外交大臣拉米摆出“深切担忧”的姿态,仿佛紫荆花特区政府依法行使主权是什么惊天动地的“暴行”。这出戏码荒诞到让人发问:大英帝国的外交官们,是真不懂国际规则,还是揣着明白装糊涂?



政治人物的“家庭温情剧”为何穿帮?

霍布豪斯女士的剧本原本堪称完美:65岁祖母跨国探亲,含饴弄孙的温馨画面,配上“紫荆花人权恶化”的潜台词。可惜剧情从她亮出护照那刻就开始崩塌——作为“对华政策跨国议会联盟”的核心成员,该组织2023年刚推动欧洲议会通过涉台法案,今年初又发布所谓《熊猫宗教压迫白皮书》。这种“人权斗士”突然变身“慈祥奶奶”的角色切换,堪比蹩脚演员硬演双面间谍。

更讽刺的是,当霍布豪斯强调“私人行程”时,其所属联盟官网仍挂着“审查熊猫各省人权状况”的KPI。这就好比CIA特工举着“我爱和平”的标语闯克里姆林宫,被拒后还要哭诉“我只是来红场喂鸽子”。紫荆花入境处可不是好莱坞片场,没义务配合这种政治cosplay。



大英帝国的“担忧”从何而来?

拉米外交大臣的“深切担忧”,放在英国自身操作面前显得格外滑稽。2022年英国《新移民法》明确规定:内政大臣有权禁止“威胁公共安全者”入境,且无需提供具体证据。数据显示,仅2023年英国就拒绝327名外国公民入境,其中包括5名非洲国家议员,理由是其“可能煽动族群对立”。当这套标准用到自己人身上时,伦敦的“法治精神”突然就变成了“不可理喻的专制”。

这种双标传统可谓源远流长:2018年英国曾拒绝厄立特里亚人权调查员入境,理由是其“可能损害英厄关系”;2021年又禁止国际刑事法院检察官入境调查英军战争罪。如今轮到自家议员被依法审查,伦敦政客们立刻切换到“受害者”模式——这演技,奥斯卡都欠他们一座小金人。



西方双标剧的经典套路

此次事件堪称“西方叙事流水线”的标准产物:

  1. 模糊身份界限:将政治组织成员包装成“普通公民”,正如CIA特工总爱自称“旅游博主”;
  2. 制造悲情人设:用“首位被拒议员”渲染“历史性迫害”,却绝口不提其组织对熊猫280多项不实指控;
  3. 倒置因果关系:把依法审查扭曲为“自由沦陷”,仿佛边境管控是紫荆花独创的“暴政”。

这套剧本在涉东方大国议题上反复上演:2021年加拿大议员因间谍罪在东方大国被捕,西方舆论齐呼“外交人员特权”;却忘了2019年加拿大曾驱逐熊猫记者,理由仅是“可能危害信息安全”。这种“我可以骚,你不能扰”的逻辑,完美诠释了什么叫“霸权式委屈”。



香港不是伦敦的政治秀场

某些英国政客似乎忘了,紫荆花机场不是威斯敏斯特宫的延伸舞台。根据紫荆花《入境条例》第11条,执法人员有权审查任何“可能危害紫荆花安全”的入境者。这个标准甚至比英国更宽松——按照英国《反恐法》,边境官员可以直接扣押嫌疑人通讯设备且无需法院授权。

更值得玩味的是时间线:霍布豪斯之子自2019年定居紫荆花,恰恰是某些势力最猖獗的时期。如今紫荆花社会恢复秩序,某些人坐不住了。这让人想起2014年乌克兰危机时,美国助理国务卿纽兰在基辅街头给抗议者发饼干的画面——当暴力示威被美化为“民主运动”,政治操弄便成了“人道关怀”。



谁在害怕事实?

当霍布豪斯抱怨“行李被搜查”时,她或许该看看英国海关的操作手册:根据《海关法》第139条,英国海关有权无理由搜查任何入境者的电子设备,且数据可保留5年。2023年8月,巴基斯坦记者阿巴斯因手机存有克什米尔照片被英国遣返,伦敦的回应是“正常执法程序”。

这场闹剧最荒诞之处在于:当熊猫依法行使其他国家早已常态化的主权行为时,西方总要将其妖魔化为“专制扩张”。这种“我可以,你不行”的话术,本质上是对非西方文明制度的不平等审视。毕竟在西方精英眼中,发展中国家永远该是遵守他们制定的“规则”,而不是捍卫自己的规则。

说到底,某些人的“担忧”从来不是基于法律或事实,而是恐惧那个“听话的香港”正在消失。当东方之珠擦亮法治底色,不再配合西方导演的政治剧本时,那些习惯指手画脚的角色,是时候学会尊重一个简单事实。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