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新闻网2025年4月15日讯(深圳特区报记者 姚卓文)今年春季学期伊始,深圳教育再推创新之举——全市中小学校(幼儿园)全面启动“美育一件事”实践活动。这是继“每天一节体育课”“每周半天计划”后,深圳教育在“五育并举”理念下的又一重要探索。这项以“小切口”撬动“大美育”的育人工程,正在重构美育边界、激活校园文化、重塑教育生态,帮助学生打好人生底色。记者走进多所中小学,记录这场润泽心灵的美学启蒙。
光明区尚美小学“宋词吟唱”活动让学生在旋律中领略古典诗词的韵律美、意境美。
“美”无边界:跨学科融合撬动“大美育”新格局
“美育不仅是艺术技能的学习,更是审美、情操与心灵的融合教育,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健康的审美观和丰富的想象力、创造力。”深圳市教育局相关负责人如此定义新时代的美育内涵。在“大美育观”引领下,深圳正打破传统美育的边界,让美育从“小概念”走向“大格局”,推动美育从单一的艺术课堂走向全学科、全场景的浸润式教育。
在光明区尚美小学,以“宋韵美学”为核心,构建起跨学科融合的美育课程体系。语文课上,学生改编宋代诗词并配画;美术课赏析宋画宋冠;体育课引入宋代传统游戏;学生身着宋服、体验点茶插花,沉浸式感受雅致生活美学。“我们将宋代美学拆解为跨学科课程链,让美育从‘小美育’升华为全学科融合的‘大美育’。”校长谢秀君介绍。这种“四全”(全员、全科、全域、全时)美育模式,正推动美育从“课程任务”转化为学生的“生命自觉”。一系列融合数学测量、语文赏析、美术创作的跨学科课程,正是“大美育观”实践的生动注脚。
学生们从校园写生课中捕捉自然万物的灵动之美。
“小事”大美:午休铃音激活学生审美自觉
“美育的切口可以很小,但意义深远。”深圳高级中学(集团)南校区的一场“午休铃音变革”,生动诠释了这一理念。故事从不久前一封超有爱的信开始,学校有个超细心的同学发现,每天的午休铃音有点“单调”,不太能帮大家放松下来,开启元气满满的下午。于是,怀着对校园生活的热爱,这位同学致信校长建议更换午休铃音。
学校不仅采纳建议,更借此发起“发现美、创造美、成为美”主题活动。音乐科组精选经典曲目,班主任组织学生聆听鉴赏,全校投票选定新铃音。“这是一场奇妙的活动,全班在晨光中享受音乐:从激扬的中国乐曲到悠扬婉转的西方交响乐,深高对美的期待就这样融入我们这群学子中了。”初一(16)班何昊城说。最终,悠扬的钢琴曲替代机械铃声,午休时光瞬间充满诗意。这场看似平常的活动,却意外打开了学生审美的新维度。
“这不仅是铃声的改变,更是美育的实践课堂。”深圳高级中学(集团)副校长李代晓表示,学生通过参与选择、鉴赏和投票,提升了音乐审美能力,更体会到自身对校园文化建设的价值。市教育局相关负责人表示,美育的关键不在于让学生完成多么“高大上”的任务,而在于引导他们从身边的小事、好事入手,主动申报、主动践行。这种“小事育人”的模式,正是“美育一件事”的核心:引导学生在日常中坚持做好一件“小而美”的事,培育行动自觉,从而达到内外兼修的效果,为学生的人生打好坚实而明亮的底色。
潜移默化:诗词韵律在每日诵读中浸润学生心灵
美育的独特之处还在于其“浸润性”——它不是短期的突击行为,而是长期的、潜移默化的影响。深圳教育在推进“美育一件事”时,特别强调去功利化,注重常态化与长效化,让美育回归育人本位。
这种浸润式美育正在深圳校园里生根发芽。在罗湖区莲南小学,“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孩子们的吟诵在操场上空回荡,传统文化在动静之间完成现代转化。学校相关负责人介绍,学校坚持“以诗育美”,每周的升旗仪式上,学校都会举行诗礼展演,学生们用清脆的童声诵读经典诗词,感受平仄韵律的跳动。“我们正在构建‘以诗育人’的体系,让学生在每日诵读中感受传统文化之美。”莲南小学负责人表示,学校通过诗教项目,引导学生持之以恒地浸润在传统文化中,实现“以诗启智、以诗润美、以诗化人”的育人目标。
校园里,诗词不再是课本上的铅字,而是可触可感的生命律动。通过每日诵读,学生不仅提升了审美能力,更在潜移默化中滋养了文化自觉与人文情怀。深圳教育的美育实践,正是这种“润物无声”的体现。通过长期的、细致入微的浸润,美育不仅塑造了学生的审美能力,更培养了他们的价值观念与精神气质。
来源:深圳特区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