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7日,消费者常先生在携程平台为同事预订了4月12日上海-北京国航CA1520的航班。2025年4月10日10时30分,北京市气象台发布大风橙色预警信号,这是近十年首个北京全市大风橙色预警信号。
众所周知,大风对飞机起降安全有重大影响。常先生预判航班可能会取消;因此,常先生在平台上申请了“航司原因”退票申请,未获通过。
气象部门发布全市大风橙色预警后,携程平台和航司均未发布航班调整信息,期间,消费者还收到了航司开放值机的信息。为了保障按计划出行不受影响,常先生在高铁票已经紧张的情况下,紧急为同事改订了同时段同方向的高铁。同时,在携程平台上选择了“自愿退票”,被扣除了高达70%票价的退票费。
4月11日19:59分,常先生在航旅纵横APP上看到了航班CA1520取消的信息,当即联系航司国航客服进行了反馈,并指出气象部门发布影响飞航安全的高等级(橙色)气象预警,退票是法律意义上的“主动避险”行为,航班事实上已取消,70%的手续费过高了。客服表示,因为机票是在第三方平台购买,费用由第三方平台扣取,建议同步反馈第三方平台以便进行协调处理。
结束和国航客服通话后常先生在第一时间向向携程客服进行了情况同步。
4月12日上午9:41分携程客服来电,消费者因驾车途中未能接听;10:17分携程客服再次来电告知:航司认为退票发生于航班取消前退票,无法处理。消费者告知问题已和航司同步,希望客服向上级反馈,了解一下情况再给予最终回复。
10:30航司客服来电,告知:退票行为确实发生于气象部门发布灾害性天气预警之后,且航班CA1520确实已取消,建议通过第三方平台向客服上级申请特殊情况处理。
11:02分,携程客服再次来电告知:航司回复无法处理。询问是否已和航司沟通,告知是航司客服67417给予回复。
11:08分,消费者再次联系航司核实情况,航司客服表示,请第三方客服向上一级反馈,通过上级部门之间沟通,并告知编号67417是普通客服,并不是上一级协调部门,无特殊情况申请审核权力,只能按照规范回复。并再次建议第三方平台客服通过上级领导和营销中心协调,进行特殊情况申请。
4月14日15:23分,携程客服再次告知消费者,通过业务专门对接了国航进行了特殊申请,但是航司回复不通过。
携程相关人员表示,退票费由航司全额收取,作为第三方票务平台没有任何收入。也就是说平台没有任何经济利益驱动拒绝消费者的申请。
公开信息显示,2025年4月12日当天,北京首都机场和大兴机场共取消航班693架次,其中首都机场取消413架次。
气象预警的目的是提前告知公众和相关部门可能发生的灾害性天气,以便及时采取预防措施;其作用在于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那么,在气象部门发布高等级(橙、红)气象预警的情况下,消费者是否有权采取行动“避险”?至少目前航司和第三方订票平台都无相关规定。
法律人士建议,民航管理部门和交通运输部门应当制订相关指导性政策,将高等级气象预警(橙、红)纳入机票免费退改范畴,保障消费者主动“避险”权益。
我国已构建以《气象法》为核心,《突发事件应对法》《气象灾害防御条例》等为配套的法律框架,明确预警从发布到执行的全链条法律责任,其中,橙、红色具有明确法律效力,政府、单位及个人均需依法履行对应义务。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十一条、《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的相关条款均有“紧急避险”的法律概念和相关条款,保障消费者主动采取措施避险具有充足的法规支撑。
民航从业人员表示,哪怕旅客改变行程在航班取消前,只要符合高等级气象预警条件,在航班确实取消的情况下,退票应该纳入免费退改范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