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此文前,麻烦您点击一下上方的“关注”按钮,既方便您进行讨论与分享,又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1933年3月28日,廖承志掉入英国巡捕房设置的陷阱,被捕入狱。
同一时间被抓捕的还有陈赓,及一些我党重要成员。
英国巡捕们知道这些共党分子都是硬骨头,做好了残酷审讯的准备,想要强迫他们吐露其他共党的行踪。
而令审讯人员没想到的是,廖承志这个看似坚定的共产党,竟是一副积极“投诚”的态度。
他不仅主动招供,还说要带领这些巡捕们去抓共党的“大鱼”。
巡捕们大喜过望,连忙要廖承志带路抓“大鱼”,结果没过多久,他们就后悔这一决定。
那么,廖承志为何主动招供,他真的供出了其他同志吗?之后又发生了什么?廖承志又是如何巧妙逃出监狱?
廖承志:坐牢就像“回家”
廖承志是广东人,出身不凡,父亲廖仲恺是国民党的著名领袖,而母亲何香凝也是著名民主人士。
出生于这种家庭的他,从小便怀着远大理想,那就是当一名救亡图存的革命家。
廖承志的人生绝对传奇,细数下来,七分之一的时光都是在牢狱中度过。
仅在建国之前,廖承志就七次被抓进牢里。
不仅如此,他被捕的地方也相当多样,在国外国内都被抓过,不仅被国民党数次囚禁,也曾戴上共产党的“枷锁”。
对廖承志而言,坐牢就像回家一样平常,他甚至已经习惯被抓捕入狱,再动脑筋逃脱。
廖承志第一次在日本被抓时,应对尚不老练,可当他第二次入狱时,已经学会利用身份优势摆脱困境。
1927年,17岁的廖承志在日本早稻田大学留学。
这时,他还不是一个共产党党员,但早已熟读马克思和列宁的经典著作,时常前往日本街道,参与抗议和学生游行活动。
廖承志的“反常”行为引起日本警方和军方的注意,一天深夜,廖承志被几名砸门而入的日警带走。
廖承志早知道会有这一天,祖国正处在风雨飘摇的阶段,他为人民觉醒而作出努力,必然会被日本人针对。
几名日警将他带到审讯室,用言语陷阱逼他承认自己是共产党员,追问他来日本的目的。
廖承志十分冷静,用流利的日语一一戳穿日警话语的陷阱,让对方看不出任何破绽。恼羞成怒的日警们对廖承志一阵毒打,关押了一个月才放出来。
廖承志痛定思痛,明白了一个道理:不能被动挨打,如果下次被抓,一定要掌握主动。
几个月后,廖承志因四处参加社会活动,组织留学生们四处发传单和干纠察,再一次被日本特务抓了起来。
“二进宫”的廖承志老练多了,用一套早就想好的逻辑对答如流。
日本特务拿软硬不吃的廖承志无从下手,急得不行,刚准备动手,又被一句话吓了回去。
原来,廖承志“无意”间又透露出他和萱野长知的交往,让日本特务投鼠忌器,不敢擅自动刑,甚至好吃好喝地供着。
萱野长知是日本政坛的大人物,其实廖承志只是跟着母亲去见过,谈不上多深的交情,但扯的这张虎皮,成功唬住了特务们。
于是,廖承志被这些特务好言好语地送出了监狱。
脱险后,廖承志知道日本特务不会轻易放过自己,故意跑到萱野长知家嘘寒问暖,让特务确信两人之间关系确实亲密,轻松摆脱嫌疑。
这时的廖承志,初显自己在“虎穴”中的锋芒,并很快将其磨砺为一种特殊的技能——在各国的拘留所中搏出一线生机!
1931年春,已在中央帮助下转为德国共产党员的廖承志来到荷兰鹿特丹,教这里的中国海员学英文。
私底下,他制作了一本图文并茂的杂志,上面写着世界各国的革命新闻和动态,以及中国当前的革命形势,希望海员们能够加入到革命的队伍中来。
这种爱国行为,却遭到小人举报,廖承志被抓进鹿特丹当地的警察拘留所。
廖承志深知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的道理,保全自身为重,拒不认罪。对于荷兰警方的指控,廖承志置若罔闻,坚称杂志只是刊登了一些海员关心的问题。
荷兰警察虽然年纪不大,却拿像老油条一般的廖承志没有办法,只得驱逐出境。
9月,廖承志转战德国汉堡的中国海员工会,继续画漫画和撰写杂志的工作,鼓励中国海员们进行同工同酬大罢工,为中国人争取合法权益。
这件事反响很大,惊动了德国警察,对廖承志家进行多次搜查。
俗话说吃一堑长一智,廖承志对警察的搜捕早有准备,德国人把他家里翻了个底朝天,也没找到证据。
甚至,德国警察们找不到把廖承志抓进警察局的合适理由,只好学荷兰人,将廖承志“永远驱离德国汉堡”。
廖承志横跨多国的牢狱生涯,让他习惯了刀尖上舞蹈,锻炼出精准拿捏各方诉求的能力。
这种能力不仅使廖承志在回国后更好地帮助我党搞好统一战线的工作,还多次让自己在国民党的监狱中混得如鱼得水。
被捕后主动招供,惊呆狱卒
1933年,廖承志回到上海,成为中华全国总工会的宣传部长,母亲何香凝也在上海。
由于他是共产党,为了确保双方安全,母子两人近在眼前,却无法相见。
3月28日出了一件大事,上海中央特科的领导人顾顺章出卖党组织,并将上海共产党人的名单提供给蒋介石,上海党组织遭受灭顶之灾。
得益于我党红色特工的及时通知,包括周总理在内的大部分领导人提前撤走。
但巧合的是,上海总工会的秘书长已经提前被捕,供出罗登贤和余文化。
而廖承志,刚好要去这两人的住所开一场会议。
等到他来到会议地点时,两人已经被抓,英国巡捕在房间内设下圈套,正等着廖承志自投罗网。
在国外坐“牢”惯了的廖承志,第一次在国内被捕了。
英国巡捕们对于审讯很有经验。
他们看廖承志是一个二十多岁的年轻人,认为其意志不坚定,便威逼利诱道:“你们其他被抓的人已经招供了,我劝你识相一点,老实交出上海剩余地下党的名单,我们能为你说点好话;否则,和你一起进来的那个地下党的下场,你是看到了的!”
廖承志抿着嘴唇不语,和他同时期被抓捕进来的另一位同志已经牺牲,他毫不怀疑,如果他继续坚持,这帮英国人会害了他的性命。
尽管如此,他依旧没有透露出任何有用的信息,反而想到了和他一同抓捕入狱的陈赓等人。
这时,他脑海里瞬间想到了问题的关键,几个内奸的名字跳了出来,让他心头一紧。
糟了!这些内奸的名字不能传达出去,党组织将会蒙受多大的损失啊!他必须要活着出去!
廖承志故意表现出一副贪生怕死的模样,瞎说了些情报,糊弄过了几个巡捕。
当夜,他和陈赓、罗登贤等人在一起商量对策。
“我们组织有这么多人被抓,一定是出了很多内奸,像罗先生就是秘书长供出去的。我还知道了几个党内的内奸,这些是中央需要知道的重要信息!我们要整合后,传递出去!”
陈罗二人神色凝重,也意识到这个严重的问题,廖承志继续说道:“现在最关键的是要自救,我们首先得想办法逃出去,正常的办法是行不通了,我的身份倒是可以做文章……”
他说出了自己的计划,迅速得到了两人的支持和鼓励。
廖承志没有再犹豫,拍了拍自己脸蛋,大喊叫来英国的巡捕,用流利的英语示意自己有重要情报要透露。
“我知道一名共党的位置,就在法国租界,是一个共产党的高级领导人,我带你们去抓这条‘大鱼’!”
英国巡捕先是大吃一惊,在听到有“大鱼”后,高兴坏了,连忙要廖承志带路。
廖承志表面应是,实际上却将这些巡捕们带到自己的母亲的住所。
当巡捕们看到何香凝时,一头雾水,不知道廖承志葫芦里卖的什么药。
相反,可何香凝看到带着手铐的儿子时,却什么都明白了!
廖承志趁着众人还在发蒙,连忙凑到母亲耳边,用广东方言说道:“我住在家里,您让我替东北抗日联军买茶叶!”
这是廖承志给母亲传达的约定好的暗号!
“住在家里”是指他现在掌握一些重要情报,急需脱困,需要母亲人脉的帮助!
“买茶叶”则是向母亲透露自己脱罪的方式,那就是他前往罗、余二人家中是为了送茶叶,方便之后对口供。
至于“东北抗日联军”,则说明需要帮助的不只是廖承志一个人,还有巡捕房的革命同志们。
待到廖承志讲完,巡捕们这才反应过来,虽然听不懂这年轻人讲了什么,但他们肯定上当了,根本就没有什么“大鱼”!
愤怒的警察们七手八脚将他押走,重新关回牢中,何香凝连忙去找宋庆龄,说清原委。
宋庆龄听后,感慨于廖承志的机智后,开始思考对策。
“香凝,这种情况下,要将事情闹得越大越好!”
宋庆龄决定双管齐下,通过社会舆论给蒋介石施压。
蒋介石已经毫不遮掩对共产党赶尽杀绝的心思,想要他放人没有那么简单。
一方面,宋庆龄和蔡元培、柳亚子等人商量一番,通过民权保障同盟会的名义,请吴凯声当辩护律师,从法律途径捞人。
吴凯声是上海有名的爱国律师,曾受到周总理嘱托帮陈独秀的长子陈延年辩护,对于这种情况非常了解,直言可以胜诉。
另一方面,何香凝装作救儿心切,不顾心脏病发作的危险,让人将她放在藤椅上,抬到了上海市市长的办公室门口。
这可让市长吴铁城吓了一跳,满脸堆笑着说:“请进请进,何夫人来做客也不提前说,快进来坐。”
何香凝冷哼几声,故意大声喊道:“我可不是来做客的,我是来坐牢的!承志犯了什么罪?不就是骂了蒋介石几句吗?老蒋我骂得更多,把我也抓起来吧!”
一旁与何香凝的柳亚子也煽风点火:“对!对!廖夫人要坐牢,我也陪着坐牢!”
这下,可给吴铁城急得额头冒汗,何香凝在国民党内部根基不浅,起码他是要好言好语伺候的。
没想到,手下又给吴铁城汇报了一个坏消息,让他冷汗直冒。
原来,廖承志、陈赓等人的羁押案庭审刚刚结束,廖承志和吴凯声在法庭上大谈抗日,痛骂政府放弃东三省,残害爱国青年。
廖承志那一番慷慨陈词,把好好的口供变成控诉大会,台上的国民党代表们如坐针毡,而旁听席上的百姓和学生则是群情激愤。
现在各大媒体的头条,都是廖承志的案子!
吴铁城拿不定主意,只得和蒋介石联系,蒋介石听后,脸色变得极其难看。
何香凝的人脉宽泛,他在拿到证据前,不能轻易动廖承志。
他本想等到廖承志共党证据确凿时再下手,可没想到廖承志竟然能搞出这么大乱子,现在骑虎难下。
不得已,蒋介石只能叹息道:“你们看着办,不要弄得不可收拾。”
当晚,廖承志和陈赓等人便成功出狱,廖承志一刻也没有停歇,开始了紧张的救人工作。
在廖承志、宋庆龄和何香凝的多方运作下,许多被囚禁的我党人士成功“保释”,极大程度保存了我党的有生力量。
除此之外,廖承志巧妙地躲开特务的监视,将一份写着叛变者名单的纸片交给了宋庆龄。
这份名单让我党成功抓出不少内奸,阻止了顾顺章惨案重演。
这场针对无数共产党人的抓捕行动,就这么被廖承志的“主动招供”巧妙化解,将党组织的损失降到最低。
而廖承志深知,自己在上海已经待不下去,在党组织的安排下踏上了革命工作的新征程。
初心不改,牢中“快乐生活”
1942年,廖承志秘密营救文化名人,并将海外抗日捐款由国民党转入延安,再次激起了蒋介石的怒火。
没过多久,廖承志被关进马家洲集中营。
再次入狱,廖承志依旧软硬不吃,哪怕中统特务头子冯琦出面亲自“谈话”,也不为所动。
若是特务们下狠手折磨,廖承志便以死相逼,一副视死如归的模样。
特务们忌惮他的父母廖仲恺和何香凝的地位,也了解廖承志曾经在牢中的光辉战绩,只好变得“客气”。
后来,廖承志爱上了漫画和作诗,竟是在牢中找到了讽刺国民党的快乐。
他在牢中的墙上画《黄鼠狼给鸡请安》《枯树、饿鹰、恶狗》等漫画,嘲讽国民党的反动统治。
又作下《文天祥带枷》等诗词,用文天祥的精神来激励自己。
前来诱降的国民党高官个个都被讽刺得面红耳赤,非常尴尬,哪怕是曾经的同窗好友蒋经国前来夜谈,廖承志也没给好脸色。
尽管如此,蒋介石从没放弃诱导这名共产党领导人转变立场,采取各种方式劝降。
最离谱的一次,特务们使用“美人计”,将一名女特务扮成被捕的共产党员,企图套取情报和改变他的立场。
“廖先生,你一个人在这儿,不觉得寂寞吗?你不该做和尚,该出山了!”
廖承志画着画,头也不抬地回道:“你这个小姐对鄙人这么有兴趣?我做和尚不错啊,还能天天有你这个尼姑看一看,很好。”
女特务的如意算盘被廖承志无情戳穿和嘲讽,顿觉尴尬,她知道计划失败,悻悻地走了。
另一边,周总理一直没有放弃救出廖承志。
四年后,借着毛主席和蒋介石谈判的机会,廖承志成功获释,继续为我党统一战线工作付出努力。
结语:
廖承志命运坎坷,但面对这些困难却总能笑着面对。
他曾写诗一首:“忠心为国难更志,愿做天涯不孝人。”
诗句间,表现出廖承志的真实内心,不管是不能母子相见还是无数牢狱之灾,都没能改变他对革命的矢志不渝。
正是因为在那个年代,有无数如廖承志一般的革命战士们不惧反动派的威胁,用生命传递情报,我党才能行稳致远,人民才有光明的今天。
向这些曾奋战在革命一线的战士们,致以最崇高的敬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