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咱家芦笋,不开花、不攒头、不泡水、不打药,天然品质看得见……”4月8日,在曹县华东芦笋科技服务有限公司直播间,主播手持翠绿鲜嫩的芦笋,面对镜头热情推介。短短几分钟,后台订单量已突破百单。屏幕另一端,全国消费者正通过这场“云端盛宴”,感受着“中国芦笋之乡”的产业活力。
作为曹县芦笋产业的“领头羊”,近年来,曹县华东芦笋科技服务有限公司通过改良种植和一站式服务等措施,不断将芦笋产业做强做大,走出了一条芦笋全产业链滚动发展的产业振兴之路。
“当前运营的4个直播间日均播放量超10万次,日销1500余单,春季绿芦笋产品正在热销中。”曹县华东芦笋科技服务有限公司电商部负责人刘壮说,而支撑“流量密码”的是企业深耕20余省、远销6国的硬实力——每年培育1200万株优质种苗,辐射带动周边1000余户群众标准化种植8万亩芦笋,企业年综合营收突破3000万元。
在曹县安蔡楼镇标准化种植基地,种植户刘伟正用手机查看企业推送的智能管护方案。他说:“从种苗到技术全包,采收季公司上门收笋,咱只管种好‘金条条’!”
同时,企业还积极引导广大笋农大力发展“林下经济”,探索“芦笋+金蝉”发展新模式,利用芦笋庞大的根系及丰富的营养成分,实现地上收芦笋、地下收金蝉“一种双收”的效果。
“一亩地的芦笋,在不影响芦笋产量和收入的情况下,还能增加8000只到10000只金蝉的收入。地上采芦笋,地下养金蝉,白芦笋种植户一亩地的收入能达到2万元,如果是绿芦笋种植户,采用芦笋养金蝉这种方式,收入可达3万元。”曹县华东芦笋科技服务有限公司总经理刘保真说。
立足曹县“中国芦笋之乡”和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优势,该企业研发推广覆膜采收、水肥一体化等10余项新技术,建设标准化生产车间延伸深加工链条,打造出了具有较高辨识度的芦笋特色农业生产模式。
“我们要让每根芦笋都成为富民‘金钥匙’。”望着一辆辆满载出口订单的货车驶向港口,刘保真坚定地说。
菏泽日报 记者 王振宇 通讯员 蒋贤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