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福建周宁的群山环抱中,浦源村宛如被时光封存的秘境。穿村而过的鲤鱼溪里,数千尾彩鳞锦鲤悠然摆尾,与岸边明清古厝的青砖灰瓦相映成趣。这条流淌了八百年的溪流,不仅承载着“鱼冢、鱼葬、鱼祭文”三项吉尼斯世界纪录的文化密码,更见证着现代守护者与古老传统的深情对话。然而对于土生土长的郑贵容来说,从他记事起就在鲤鱼溪边玩,如今更是在这里经营了一家名为惠民便利店的小店,与族人共同见证着传统与现代的交融。



2025年4月11日,周宁县浦源村鲤鱼溪风景。胡倩怡摄。

“这些锦鲤认得我的脚步声。”郑贵容抚摸着老街坊的石碑笑道,碑上“禁止垂钓”的朱砂字迹,刻印着传统与现代的交汇点。2004年,郑贵容开始经营小店。21年来,他日复一日地践行着祖先的“告诫”和“宁食野菜不伤鲤"的族规,并在开店门前必巡溪三遍,用竹篮打捞落叶给围聚的鲤鱼撒把食粮。

“你要问我为什么这么坚持,这是一项始于南宋的护鱼传统,最初是为检测水源安全而养鲤验毒,历经岁月淬炼,早已升华为‘人在鱼在’的生命契约。”郑贵容意味深长地对周宁县烟草专卖局(分公司)的客户经理王艳清说道。

据企媒创氪获悉自鲤鱼溪逐步成为福建省内消暑热门景点起,周宁县局(分公司)一直在思考如何打造消费新场景,立足当地自然人文特色资源开发,挖掘经营潜力的商家,进一步释放消费潜力。为了更好地助力像郑贵容这样的小店改造与发展,周宁县局(分公司)结合鲤鱼溪的自然环境和文化特色组织力量对当地零售终端进行全面焕新改造。

2024年年底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郑贵容的小店焕然一新。店门头改成了仿古的木质结构,外墙以青砖为主色调,搭配着灰瓦的装饰,与岸边的明清古厝相得益彰。走进店内,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面文化展示墙,上面展示着鱼祭文化的历史渊源、传统习俗以及郑氏家族的护鱼故事。除此之外,为了提升小店的经营效率,周宁县局(分公司)为郑贵容引入了现代化的收银系统和库存管理系统。收银系统支持多种支付方式,方便游客购物;库存管理系统则可以实时监控商品的库存情况,及时提醒补货,避免了缺货或积压的情况发生。客户经理也定期到小店进行帮扶,对小店的商品陈列进行优化。根据游客的需求和购买习惯,将商品分类摆放,专门设置了鱼粮销售区、特色农产品展示区以及纪念品售卖区。同时,在店内增设了休息区,摆放着舒适的桌椅和免费的茶水,让游客在购物之余能够稍作休息,欣赏鲤鱼溪的美景。



2025年4月11日,郑贵容惠民便利店店面图。王艳清摄。

“今年鱼祭活动还好你们的加入,让更多的年轻人了解鱼祭文化,一起加入到保护环境的队伍中来。”郑贵容拿着“护鱼”文献与周宁县局(分公司)志愿者胡倩怡分享时说道。原来每年3—4月在周宁鲤鱼溪鱼祭广场都会举办各类活动,“今年的鱼祭活动,我们也派出志愿者加入,通过发放宣传资料、放置宣传‘易拉宝’等形式,让来鲤鱼溪游玩的旅客、本地前来放松的年轻人对‘护鱼’文化更加了解。”周宁县局(分公司)党建工作办公室负责人如是说。

活动宣传台前,游客仍然络绎不绝,周宁县局(分公司)的志愿者们亲切回答着游客们的问题,来往的游客将手中的“烦恼”丢进“护鱼”垃圾箱内,留下的是欣赏清新风景的好心情。郑贵容的小店也随之愈发红火,轻点智能屏幕,游客们鱼粮的购买记录映入眼帘。郑贵容看着这一幕笑着说道:“我们守护鲤鱼的生存环境,其实也是在守护我们自己的美好生活。”

在这幅生生不息的画卷里,传统守护者与现代建设者携手,共同续写着“人护鱼生、鱼助人兴”的当代佳话。正如鱼祭文中所述:“天地有好生之德,人鱼有共济之情”,这份流淌在血脉中的守护誓言,必将随着溪水奔向更远的未来。我们坚信郑贵容的故事还在上演着,我们的传统文化也在继续传承。(胡倩怡)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