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美培养并非一项额外的任务,当我们将美融入班级的每一个细节,班级管理便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来源 | “中国教师报”微信公众号

作者 | 王小玲 深圳市宝安中学(集团)海天学校

在教育的广阔天地里,审美能力不仅是艺术教育的核心,更是助力孩子全面发展的关键因素。

作为一名班主任,我深知班级绝不仅仅是管理纪律的场所,更是培育学生审美能力的重要阵地。

班级环境:开启美学第一课

1. 墙语启智:读写绘润美

每接手一个新班级,我并不会急于布置教室。

在我看来,美,应从课堂上的写字起步。我带领学生从正确的写字姿势开始练习,让他们感受笔画流畅时的节奏与美感;引导学生分析字的结构、整体布局,还会组织书法比赛和欣赏活动,在这一系列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审美观念。

美,同样也源于朗读。在朗读前,我会向学生介绍文章的背景、作者的生平以及创作意图,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文章的内涵。朗读时,教导学生通过轻柔的声音表达细腻情感,用缓慢的语速传达深厚情意,注意停顿和重音,去感受语言的韵律美;还会组织分角色朗读,让学生体会不同人物的情感和语气,配合音乐增强情感表达和美感体验。在学生朗读的同时,鼓励他们进行绘画创作,将文字转化为视觉作品,加深对文字美感的理解与感受。

经过一个多月的熏陶,学生积累了一定的审美能力后,我便鼓励他们把自己创作的书法、绘画、手工艺作品挂在教室墙上。

不过,我并不会让作品挂满整个墙面,而是留出一面专门用于作品展示,其他部分适当留白,这样能让教室更显宁静和谐。一开始,学生作品的表现形式较为简单,但随着几期作品的更换,作品质量和创意都在逐渐提升。渐渐地,教室墙面宛如一个迷你美术馆,充满了学生的个性与创意。

2. 走廊植绿:赏景悟自然

师生共创的“绿植走廊”给我们带来了意外的惊喜。

教室门口的走廊,不只是美观舒适的公共空间,更是提升学生学习与审美能力的重要场所。

经过商议,我们充分利用走廊的空旷空间开展绿植种植活动。每位同学选择一种自己喜爱的种子,种植后在花盆上标注姓名、植物名称及养护方法,然后整齐地摆放在走廊栏杆一侧。阳光透过绿植叶片,在米色地面上洒下细碎的金色光影,闪烁动人。

最让人欣喜的是,看着自己精心培育的种子发芽、开花、结果,红的、黄的、粉的花瓣在走廊绽放,圆的、扁的、长的果实挂满枝头,仿佛置身于童话般的缤纷世界,学生充分感受到了生命成长之美。

走廊一角的生态水景也别有一番趣味。三尾锦鲤在水草间悠然游动,墨色蝌蚪在假山中嬉戏,在孩子们精心准备的生态缸里,小动物们演绎着生动的自然小品。学生定期更换水质、清理鱼缸,轮流承担维护职责,人人都成了小小饲养员。通过持续观察绿植生长与水族动态,记录生命的成长变化,孩子们深刻感受到了自然的奥秘与生命的意义。

此外,我们还结合绿植与水族的生态主题,组织书法、绘画和手工制作活动,引导学生通过艺术创作表达对美的理解与感悟。

这些活动不仅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增强了他们的责任意识,更深化了他们对生命与自然的审美认知。

班级活动:感受美的体验

班级活动是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重要载体。设计富有美感的活动,能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美、表达美。

我班每个学期都会举办一期“班级美育节”,活动内容丰富多样,包括“美在身边”绘画比赛、“创意手工”制作大赛和“班级一台戏”。

“美在身边”绘画比赛,每个学生用画笔描绘自己认为最美的校园角落、自然景观或生活瞬间。于是,校园晨光里娇艳的三角梅、雨后积水的美丽倒影、同桌看书时专注的侧脸等,都被一一呈现在画纸上。在笔尖游走的过程中,那些平日里容易被忽略的平凡细节,都被赋予了美的形态。通过这样的活动,学生逐步学会用审美的眼光观察世界、感受世界,进而热爱这个世界。

“创意手工”制作大赛,我和美术老师一起带领学生利用废旧材料,如纸盒、瓶盖、树叶等制作手工艺品。有的学生用树叶拼贴成精美的画作,有的用纸盒制作出实用的收纳盒,还有的用易拉罐做出别致的手工摆件。当学生的创造思维被激发,他们的双手仿佛拥有了神奇的魔力,让废弃的物品焕发出新的生机。这一活动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还让他们学会用审美的眼光看待废品,理解了环保背后的美学内涵。

“班级一台戏”,则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展示自我的舞台。学生自愿报名,通过钢琴演奏、诗歌朗诵、舞蹈表演、架子鼓演奏,以及相声、武术、魔术等多种形式,表达自己对美的理解。在这里,艺术的种子生根发芽,绽放出绚丽的花朵。


班级管理:品味美在细节

班级管理并非只是维持秩序,更是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重要途径。通过贴合学生年龄特点的班级规则和美育活动,能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感受美、践行美。

1. 立“美育公约”:树行为之美

为了将审美教育融入日常管理,我和学生共同制定了“美育公约”,具体内容如下:

“美在行为”:要求学生保持教室整洁,物品摆放整齐有序;与同学交流时使用礼貌用语,用美好的语言传递温暖。

“美在习惯”:每节课后整理好书包和课桌,保持整洁美观;学会垃圾分类,维护教室环境的清洁美观。

“美在心灵”:鼓励学生主动帮助有需要的同学,用实际行动传递美;学会欣赏他人的优点,以美的眼光看待身边的人。

2. 抠管理细节:润心灵之美

在日常管理中,我格外注重细节之处的美。

比如,在学生的作业本上贴上可爱的小贴纸作为鼓励;用漂亮的字体书写作文评语;板书时做到图文并茂、色彩丰富;在学生生日时,组织全班同学一起制作贺卡送上祝福;看到学生的纽扣松开、衣领不整或者发丝散落时,我会轻轻抬手帮他们整理。

这些细小的举动让美从一枚贴纸、一行评语、一颗纽扣开始蔓延,悄悄住进孩子打量世界的眼里,让他们学会用美的眼光看待生活,用美的行为伴随成长。

家校合作:延续美的旅程

审美能力的培养离不开学校和家庭的共同努力。

家校协同合作,能够将美育延伸到家庭生活,构建起完整的美育体系。

1. 家庭美育规划:促成长美途

在家长会上,我们提出了“家庭美育计划”,鼓励家长和孩子共同参与美育活动。

“家庭艺术日”:在周末,家长可以和孩子一起走进大自然,观山看海,感受日出日落的壮丽;走进厨房,一起切菜发面,品尝生活的酸甜苦辣;走进田野,挖豆种菜,欣赏蒲公英随风飞扬的美好。

“家庭美育小故事”创作活动:邀请家长和孩子共同创作关于美的小故事,可以是转角遇到的一朵野花带来的惊喜,也可以是共同完成一件陶艺作品的快乐,还可以是帮助他人时绽放的灿烂笑容。在创作过程中,亲子之间的审美对话自然展开,“美”的种子也在共同创作中悄然发芽。

2. 搭建共享平台:聚家校美力

搭建家校美育资源共享平台,就像是为家长们打开了一扇“美的橱窗”。在这里,展示着公园里家庭野餐的欢乐场景、厨房中孩子大显身手的精彩瞬间、公路上亲子共骑的自由画面。每个上传的镜头,都能成为其他家庭美育的灵感源泉,让美的氛围在家校之间不断传递。

审美培养并非一项额外的任务,当我们将美融入班级的每一个细节,班级管理便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整洁的教室自然会营造出安静的学习氛围,艺术化的规则更容易被学生接受和遵守。而最重要的是,孩子们开始学会用美的、创造性的眼光去看待世界,这将为他们的未来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如果你觉得这篇文章不错的话

欢迎【关注】&星标&【转发】

来源 | 《中国教师报》

编辑 | 皮皮兵不皮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