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 杨一凡 校对 穆祥桐
只要你在生活中消费,就难免会收获各种各样的袋子。
这些年各大品牌卷商品和服务的同时,就连商品附赠的包装袋质量也越来越好。
这些袋子食之无味弃之可惜,一不留神就会演变成大型囤积。
看着家中角落里堆成小山的各类编织袋,一些人开始研究起二次利用。
从“废品”到“二创”催生出一种新的现象——袋子改造。
改造的对象以质量上乘的编织袋为主。
▲图/小红书用户@rippleyu
年轻人将大米袋、外卖袋、猫砂袋等工业编织袋手动改造为随身小包。
五颜六色,外观各异,贴近细看才发现是编织袋改的。
这些年,大家把各种通勤神包,联名小包轮番尝试一遍之后,怎么重新盯上了尿素袋?
━━━━━
编织袋,变废为宝
消费趋势的变化悄然影响大家的日常生活,在消费者逐渐觉醒的今天。
人们对于随身小包的看法也在发生变化,大家对小包需求也从穿着搭配、品牌认同、阶级认同逐渐统一滑向“背着玩玩”。
在社交媒体,通过小红书、抖音展示“废袋改造”作品,相关话题浏览量突破百万。
随着手工爱好者增多,改造袋子逐渐成为一种热门活动。
用编织袋改造的包,透出一种劳保用品的朴素气质,越来越多人加入改造大军让家里的废袋发挥余热。
手工爱好者朴朴告诉我们:“尿素袋改造的包包,配上外卖包装拆下来的保温袋,个性又便宜。”
▲图/小红书用户@rippleyu
“袋子改造的包包,自带一种独特 的轻盈感 ,直接放在地上也不会心疼。 ”
“耐磨,防水,下雨时候甚至能顶在头顶,实在,没有一点花里胡哨的。”
“这种包天然适配多种场景,无论是要去见生意伙伴还是下班约会,都是一种不会出错的选择。”
手工爱好者痴迷编织袋的二次创作,自发在网上精心挑选出“DIY友好”的编织袋排行。
手工爱好者变废为宝的决心混杂前几年流行的Freitag热潮、Remake文化,共同掀起一场废旧编织袋的改造热潮。
━━━━━
年轻人为何沉迷“改袋”?
改造袋子的趋势是被演变而来的。
早在几年前,奶茶保温袋就已经进入人们生活缝隙。
互联网上,奈雪的茶绿色袋子曾被调侃为深圳市市包。
今天的公园里随处可见拿蜜雪冰城袋子装奶瓶遛娃的宝妈。
当大家开始习惯提着附赠的袋子出门,也就逐渐演变出有了新的需求。
▲图/小红书用户@白拾柒
改造编织袋的原因之一,是人们开始看重个性化表达。
当大家逐渐出门自带包装袋出门,自然就有个性化定制的需求产生。
有的品牌喜欢强调手工缝制历史,消费者为品牌认同付费。
有的品牌为了强调自己的独特性,甚至会给产品配备身份证。
而自己改制的编织袋,可以自行选择颜色、材质甚至主题,真正做到了独一无二。
▲图/小红书用户@Qian
外在的个性化表达之外,用它装什么也是一种个性化表达。
有人用尺寸巨大的黄色尿素袋改成登山包,在户外群体备受欢迎。
▲图/小红书用户@色彩包装专家杖行四海
有人用化肥袋子装网球拍,将松弛拉满。
▲图/小红书用户@我是一只神经豆
你可以带着自己改造的包去任何地方,编织袋上的文字也会营造出一种无心插柳的生活趣味。
原因之二在于这种改造符合低成本高成就感。
将一只编织袋改造成包仅需剪刀、缝纫机,材料成本趋近于零,却能在社交平台收获很多正向反馈。
▲图/小红书用户@楼下八车道
原因之三,符合可循环生活方式。
很多人改造旧物是“循环消费”的直接行动,赋予废弃编织袋新生命,践行可持续理念。
意大利匠人手作的陈旧故事已经让人听腻,下班后自己动手缝制的包包,同样珍贵。
━━━━━
编织袋改造,旧时尚回潮
我们发现,“改制编织袋”的火热,有很多前置条件。
比如,限塑令和一次性塑料袋收费后的变化,随着环保意识提高,编织袋作为一种品牌营销常见的载体,快速流行。
时至今日,商家搞活动高低都会送你个编织袋。
其次是随着手工爱好者增多,大家对个性定制产品的需求增加。
这些年电动智能缝纫机功能升级的主要方向就是自动锁边、图案刺绣让复杂工艺大众化。
天时地利作下,共同促成了这一现象的火热。
其实,更早些时候人们就用化肥尿素袋、大米袋子做简单背包。
直至今日,春运的绿皮车上还是能见到有人用编织袋做行李包的身影。
▲图/小红书用户@863073115
老一辈劳动者用编织袋做成背包,塞进责任扛在肩上。
时间轮转,今天,编织袋被重新做成背包,也算得上是一种跨越时空的重演。
很长一段时间,在互联网语境中,“买包”的含义被长期曲解。
买包一度成为成为用金钱平息一切家庭问题行为的代名词。
如今,年轻消费者的消费观念逐渐趋于理性。
随身小包回归最基础的实际功能——袋子。
如果加入美观性考量,是好看的袋子。
自制的过程会缝合多种材料,而人原本也是多元和多面的。
很多人嘴上说,买个通勤用的买菜包,最后却营造出一种故作松弛的紧张感。
当越来越多的人发觉,无论什么包都会开线、破皮、针脚松动。
人们开始转身信奉质量上乘的长期主义,自发加入自制编织袋的队伍。
大家用针脚拼合的不仅是编织袋,也是一种创造力、环保意识和手工爱好的重新风格。
人们通过先破坏后重建的行为实现自我表达,这种改造的过程本身也许比成品更有价值。
Tips:
1、工业编织袋残留化学物质可能引发皮肤过敏,环保改造也要兼顾安全。
2、请勿背离环保初衷,推荐使用旧袋子进行改造。
值班编辑 李加减 康嘻嘻
本文部分内容首发自新京报公号“硬壳INK”
未经新京报书面授权不得转载使用
欢迎朋友圈分享
星标“新京报”
及时接收最新最热的推文
点击“在看”,分享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