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教育部印发《查处中小学违规办学行为典型案例》的通知,点名通报了多地多起案例。如河北对组织高三学生违规补课的中学取消三年内省级评优评先资格;江苏对假期违规补课的4所学校取消相关荣誉称号;河南对提前开学、违规补课的几所学校全省通报批评,其中三所学校主要负责人被免职。

此次整治行动以“点名到校、处罚到人”的雷霆手段,释放出明确信号:教育领域的“底线”与“红线”绝非虚设,任何漠视学生权益、透支教育规律的行为,都必须付出代价。

这场动真格的治理,不仅是对违规者的惩戒,更是对全社会教育观念的一次深刻叩问:当教育沦为“军备竞赛”,当孩子的休息权被公然剥夺,我们究竟在追求怎样的“成才”?

长期以来,“违规补课”屡禁不止,根源在于部分学校将“法不责众”视为潜规则。有的学校以“自愿参加”为幌子模糊补课性质,有的用“家长联名请愿”绑架教育部门,有的甚至将补课费包装成“课后服务费”暗度陈仓。此次教育部通报的案例中,“取消评优资格”“免职主要负责人”等处罚直击学校命门,彻底打破了“集体违规无风险”的侥幸心态。

法治社会不容“破窗效应”。中小学生双休日、寒暑假的休息权,是《未成年人保护法》《义务教育法》明确保障的法定权利。任何组织或个人以“提高成绩”“家长需求”为名侵占学生休息时间,本质上是对法律尊严的践踏。教育部此次“处罚到人”的举措,正是以法治刚性捍卫教育规律——唯有让违规者真正“痛到不敢再犯”,才能树立“红线带电”的敬畏,让依法治教从纸面走向现实。

“小学生每天睡10小时,初中生9小时,高中生8小时”——这一教育部三令五申的睡眠标准,在现实中却屡屡让位于“多刷一张卷子,多背一篇课文”的功利逻辑。部分学校将学生作息表精确到分钟,寒暑假变成“第三学期”,甚至出现“凌晨5点半到校早读”的极端案例。当教育异化为“体力消耗战”,损害的何止是孩子的身体健康?

教育绝非“时间投入与成绩产出”的线性等式。神经科学研究表明,睡眠不足会导致海马体萎缩,直接影响记忆力和创造力;心理学调查显示,长期高压学习的学生焦虑检出率是普通学生的两倍有余。当教育者以“为你好”之名剥夺孩子的睡眠、运动和休闲,实则是用短期的分数攀升换取一代人的身心健康赤字。此次教育部将保障学生作息列为“底线”,正是对教育本质的回归,没有健康的身体与饱满的精神,一切教育成果终将是空中楼阁。

教育部门重拳整治之下,仍有杂音若隐若现:“别人补课我们不补,成绩落后怎么办?”“升学压力这么大,不抢跑怎么行?”此类焦虑折射出深层的“剧场效应”:当有人站起来看戏,所有人都不得不踮起脚尖,最终无人获得更好视野,却集体陷入疲惫。破解这一困局,不能仅靠处罚违规者,更需重塑健康的教育生态。

对学校而言,需从“时间竞争”转向“效率竞争”。压缩课时、减少作业、推行选课走班,可能反而能激发学生自主学习能力,高考成绩不降反升。对家长而言,需摆脱“补习依赖症”,警惕“填鸭式教育”对孩子好奇心的扼杀。教育的美好,恰恰在于留白,给孩子喘息的空间,他们才能长出自我生长的力量。

教育部的“点名通报”,既是纠偏,更是启蒙。它告诫所有教育参与者:教育不是一场你死我活的“内卷游戏”,而应是一场滋养生命、启迪智慧的“静待花开”。处罚违规补课只是起点,更深远的变革在于全社会教育观念的重塑,当我们不再将“抢跑”视为荣耀,当学校与家长敢于把孩子从题海中“松绑”,教育才能真正回归“育人”初心。想想,一个能享受双休日阳光、拥有充足睡眠、保持好奇心的孩子,是不是远比一台疲惫的“刷题机器”更接近教育的真谛呢。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