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链接看上篇:
第七纵队
1947年8月夏季攻势结束后,以西满辽吉军区保安1、2旅及西满独立师组建的新纵队。司令员邓华,政委由辽吉省委书记陶铸兼任,后由吴富善任政委。下辖19、20、21师。七纵是由地方部队编成,游击习气较多。编成纵队后经过各次战斗锻炼,战斗力和顽强性大大提高。在四平攻坚战中部队元气受到损失,不久即恢复。该部队善于攻坚,不善于野战。
19师:原为晋绥军区教导团一个营和冀东军区五个连的基础。两支部队到达沈阳后扩建成东北保安1旅。主要兵源来自东北翻身农民,先后三批补充部队。特别是四平攻坚战后伤亡很大,一次即补入2000人。原旅长马仁兴,在四平攻坚战中牺牲。1947年8月保安1旅改编为东北民主联军19师,徐绍华任师长,邓东492
哲为政委。19师战斗积极性高,攻坚力顾强,最善于爆玻。执行命令坚决,不怕伤亡,进步甚快,为东北部队中之主力师。
20师:我军进人东北后,新四军3师侦察队、陕甘宁边区教导旅2团、延安来的一批干部带领冀东部队一个连分头扩充部队,经过合编调整,1947年1月成立保安2旅,归辽吉军区建制。8月编人七纵,改编为东北民主联军20师。师长刘述刚,政委刘永源。全师关内老骨干仅占10%,其余均为关外新参多军的农民,及伴虏成分。20师参加攻坚战较多,善于攻坚不善于野战。战斗作风积极,执行命令坚决。
21师:1947年3月以新四军3师两个特务团为基础,加上嫩江军区警卫团组建西满军区独立师,直属西满军区建制。8月编人七纵,改编为东北民主联军21师。师长李化民,政委朱民亲。21师攻击精神旺盛,能猛冲猛打。
第八纵队
1947年4月冀察热辽军区划归东北民主联军总部指挥,8月以军区直属队干部为基础,抽调军区所属各部队组建东北民主联军第八纵队。司令员大黄,政委刘道生。1948年1月后二人调出,由段苏权任司令员,邱会作任政委。下辖22、23、24三个师。八纵除23师有原红九军团一个团和八路军总部警卫营的老基础外,都是新部队。过去处于独立分散的游击作战环境,斗争艰苦,部队装备很差。参加大规模战斗少,但很能吃苦,行军能力强,保持了红军时代艰苦朴素的优良传统。成立纵队后经过几次较大的作战锻炼,战斗力提高了一步。
22师:原为冀察热辽军区独立13旅,是由冀东、翼中和晋察冀军区调到热河的部队合编组建的。1947年8月编人人纵,改为东北民主联军22师。12月补充新兵2676人,解放战士3719人。部队中党员占35%。师长吴烈,政委陈仁麒。
23师:是以八路军总部特务团(原红九军团老部队)为基础,加上热河军区警卫团等部队组建成冀寨热辽军区独立16旅,编人八纵后改为23师。师长张德发,政委谢家祥。
24师:原冀察热辽军区27旅的基础,是由晋察冀和冀中军区到热河的部队组建的。一部分被日本人抓到东北作苦工的华北抗日战士,被解放后在沈阳扩军,组成一个团带到锦州,被编人27旅。八纵成立后改编为23师,师长丁盛,政委韦祖珍。24师过去参加游击战多,部队能吃苦,有朝气,进步很快,夜战动作快,能担任攻坚。
八纵后来居上,是后组7个纵队里最能打的。主要靠大黄指挥有方。大黄虽然万劫不复,历史罪人,但功过分开,当年指挥作战确实有两把刷子,比邓华在这方面要强一些。
第九纵队
1947年夏季攻势结束后,冀东军区主力与地方部队分开。8月以冀东三个独立旅组建东北民主联军第九纵队,司令员詹才芳,政委李中权。下辖25、26、27三个师。
25师;由翼东独立10旅改编组成。是冀东四个军分区的基干部队在抗战结束后合编组建的。九纵成立后改编为25师,师长曾雍雅,政委徐光华。该师战士77%是抗战后参军的,党员占24%。该师战斗力有突击性,行军力强,能吃苦,出关参战后进步很快。
26师:由冀东独立11旅改编组成。抗战后期冀东县区游击队的基础,后进行合编,组建为独立11旅。九纵成立后改编为26师,师长萧全夫,政委李振声。该师没有老骨干部队,干部绝大多数是青年。部队富有朝气,战斗情绪高,作风勇猛,执行命令坚决。
27师:由冀东军区独立9旅改编组成。抗战结束后,冀东军区将县区游击队扩编为所属三个分区的警卫团,组建独立9旅,配合主力部队参加保卫热河战斗。九纵成立后改编为27师,师长任昌辉,政委王文。
第十纵队
1947年9月在敦化组建。以北满、东满军区部队为主,从一、六纵队抽调部分人员充实编成。司令员梁兴初,政委周赤萍。下辖28、29、30师。
28师:红军时期红二方面军六军团的老基础,抗战时改编为359旅,在延安保卫党中央。1944年夏王震旅长带三个团南下华中,1945年6月刘转连、晏福生带领留延安的359旅余部南下途中奉命开往东北。在鞍山、辽阳扩建两个团后,1946年初到达北满合江,改编为东北民主联军独立1师,担任剿匪任务。后参加三下江南作战,十纵成立后改编为28师,师长贺庆积,政委晏福生。
29 师:原东满独立3师改编。1947年2月以吉北军分区的三个县保安团加上长春县公安大队为基础,扩编成三个团,组建独立3师。师长曹里槐,政委伍晋南。经过配合主力作战和剿匪战斗,十纵成立后改编为29师。师长刘转连,政委卓雄。该师大部分为东北参军战士,朝鲜人占15%,俘虏占30%。该师有朝气,战斗力进步快,能打运动战。
30师:原东满军区独立师改编。东满独立师是1946 年初由延边朝鲜群众和吉林东边几个县武装扩建而成的,师长由东满军区副司令赖传珠兼任,政委由东满军区政治部主任唐天际兼任。十纵成立后改编为30师,师长方强,政委孔石泉。该师朝鲜族、翻身农民、解放战士各占1/3。部队年轻有朝气,吃苦精神很好,接受新事物快,战斗情绪高。
以下是最后组建的3个纵队。
第五纵队
1948年2月以南满的三个独立师改编组建。司令员万毅,政委刘兴元。下辖13、14、15师。
13师:原南满独立1师的基础。1945年11月山东军区胶东部队进入东北,在安东地区扩军,编成安东保安总队。后与辽南军分区合编为辽南独立师,1947年8月改为南满独立1师,五纵成立后改编为13师。师长徐国夫,政委丁国钰。全师老骨干很少,70%为东北参军成分,25%为解放战士,共1万人。该师作战有突击性,有朝气,作战动作猛,有游击战经验。
14师:原南满独立2师的基础。1945年底冀东部队一批干部到通化发展,建起一个独立团。尔后胶东军区一个团进驻通化,与独立团合并成立通化支队,坚持敌后斗争。后改名为杨靖宇支队,发展到1万人,1946年7月改称独立2师,归辽宁军区指挥。五纵成立后改为14师,师长彭龙飞,政委谭文邦。游击战经验多,有朝气,有猛冲精神。
15师:原南满独立3师的基础。原安东军区的保安部队,1947年10月编为辽东独立3师,归安东军区建制。五纵成立后编为15师,共9000多人。师长胡继成,政委何善远。该部队原系地方武装,战斗历史不长,善于行军和游击战。
第十一纵队
1948年3月以冀察热顽军区三个独立师改编组建。司令员贺晋年,政委陈仁麒。下辖31、32、33师。
31师:原冀察热辽独立1师的基础。抗战胜利后晋察冀分区一个团、冀东一个团进人东北,在锦州、北票地区发展一批工人参军,回到热河后组建独立17旅,1947年8月改编为独立1师,十一纵成立后改为31师。师长欧致富,政委谢镗忠。该师战士大部分为热河人,作战顽强,有朝气。
32师:原冀察热辽独立2师的基础。原属晋察冀部队,经过调整和补充新兵后归人冀察热辽军区建制,1947年10月组建为独立2师。十一纵成立后改为32师。师长李光辉,政委刘禄长。32师长期在当地坚持斗争,游击战、山地战均富有经验。
33师:原冀察热辽独立3师的基础。1947年10月以军区下属分区地方兵团组成独立3师,十一纵成立后改编为33师。师长周仁杰,政委钟文法。该师连以下干部战士绝大多数为抗战后人伍,在热河地区坚持斗争。部队战斗情绪高,能吃苦。
第十二纵队
1948年3月以北满三个独立师及松江军区机关抽调一部分人员组成。司令员钟伟,政委袁升平。下辖34、35、36师。
34师:原东北民主联军独立2师的基础。1945年底,温玉成率华中两个团(班以上)的干部来东北,编入松江军区,扩编为三个团,1946年底组成独立2师,配合主力参加三下江南战斗。成立十二纵后,改编为34师。师长温玉成,政委谭友林。该师有朝气,战斗力进步很快,战斗作风顽强。
35师:原东北民主联军独立4师的基础。1945年底山东北海军分区的一个团来东北,在安东组建辽东军区第二支队。后转人北满归松江军区建制。1946年10月编为独立4师,参加三下江南战斗。成立十二纵后,改编为35师。师长王奎先,政委粟在山。该师战斗顽强,进步快。
36师:原东北民主联军独立5师的基础。1945年底,进驻哈尔滨的部队撤到西满,扩编为嫩江军区武装。1947年9月军区以两个警卫团、一个保安团加上1700名龙江新兵,组建独立5师。十二纵成立后改为36师,师长沈启贤,政委王建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