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驻西班牙特约记者 徐永晟 本报记者 任伊然
西班牙《国家报》14日报道称,本月13日,秘鲁著名作家、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马里奥·巴尔加斯·略萨(如图)在秘鲁首都利马因病去世,享年89岁。这位一生笔耕不辍的文学巨匠,以其细腻而冷峻的文字与新颖的叙事技巧深受读者喜爱。略萨的职业生涯长达60余年,创作过大量小说、剧本、散文随笔、政论杂文,也曾导演过舞台剧、电影和主持广播电视节目等。他的代表作品有《城市与狗》《绿房子》《酒吧长谈》等。美联社称,略萨是20世纪拉美“文学爆炸”时期的代表人物之一,与马尔克斯、富恩特斯、科塔萨尔齐名。
据英国《卫报》报道,略萨的人生如同他的小说一样丰富多彩。1936年3月28日略萨生于秘鲁南部阿雷基帕市的一个中产家庭,是家中独子。不久后父母离异,母亲带着1岁的略萨移居玻利维亚。1945年,由于其祖父被任命为秘鲁皮乌拉省省长,全家迁至秘鲁,不久后又移居利马。少年时期他一度以为父亲早逝,直到10岁才得知真相并首次与父亲见面。在父亲的强制下,14岁的略萨被送入一所军事学校。这段经历对他的文学创作影响深远,后成为其首部长篇小说《城市与狗》的灵感来源。1958年,略萨获得西班牙马德里康普顿斯大学的奖学金,开启旅欧生涯。随后他获得了哲学和文学博士学位,并于一年后搬到巴黎,先后在法新社和法国广播电视台工作。2010年,他荣获诺贝尔文学奖,瑞典文学院称其作品“描绘了权力结构的图景并呈现对个人抵抗、失败与叛乱的生动图像”。2012年,他告诉《卫报》,诺贝尔奖“在一周内是童话,但在一年内却是噩梦”。公众的关注让他几乎无法写作:“你无法想象接受采访、参加书展的压力。”不过,没过多久,他又拾笔继续创作。
除了作家的身份,略萨还曾参与政坛。1990年,略萨参选秘鲁总统,彼时的秘鲁深陷严重的经济危机和高通胀之中。略萨因公开批评政府、反对国有化银行政策而迅速走红,一度成为声望最高的候选人,并与藤森一起进入第二轮投票角逐,但最终败给藤森。不久后,略萨重返文坛,并在自传体作品《水中鱼》中回顾这段竞选经历。他坦言,是藤森“把他送回了文学”。
事实上,略萨与中国也颇有渊源。据报道,早在20世纪90年代,他便以游客身份来过中国。2011年,获诺贝尔奖后的略萨应邀访问中国。其间,他与莫言等多位中国作家进行文学座谈。他曾在一封致中国读者的信中写道:“我从未想到自己写的故事能抵达如此遥远的地方……在中国众多的人口中,有读者与我共享小说中的那个世界,对我来说,是莫大的补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