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熊洋洋
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临床营养科/营养餐饮部助理研究员
中国医科大学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硕士/《临床营养网》签约营养师/沈阳市优秀毕业研究生/辽宁省营养学会营养与烹饪专业委员会常委/秘书,老年营养专业委员会常委,营养支持及特医食品专业委员会青年委员, 中国中医药信息学会食疗分会理事 。
主要从事住院患者治疗饮食干预和管理工作。发表SCI期刊论文1篇,中文核心期刊2篇。参编相关教材一部,参与相关课题一项。
零蔗糖真的没有糖么?非油炸一定没有油么?
作为消费者的我们对于“不添加”、“零添加”这样的字眼一定屡见不鲜。目前,国家卫健委在大力倡导“体重管理年”3年行动,相信很多消费者更青睐所谓的“0蔗糖”、“0添加”产品,而往往忽略了对食品营养标签的了解。
为促进营养健康、维护消费者权益,在国家卫生健康委发布的50项新食品安全国家标准中对《预包装食品营养标签通则》中的几项内容进行了重新修订。明确以下几点修改内容,可能更利于我们把控能量和营养素的摄入。
(图片来自:微信公众平台公共图片库)
一、不允许再使用“不添加”“零添加”等用语
“不添加”只是对食品生产过程的描述,并不等同于食品成品中配料或成分的含量。
部分“果汁饮料”商标上会印有“0蔗糖”字样,但其实蔗糖只是“糖”类家族中的一种。而果汁中本身就含有大量糖分,比如果糖,因此这类产品所声称的“0蔗糖”,绝不等于说产品中不含糖。
一些干脆面的包装上印有“非油炸”字样,也并不代表干脆面的成分中没有脂肪,只是说明了在加工环节中可能是通过烘烤代替了油炸的工艺。部分干脆面在加工过程中往往需要添加植物油进行调制,因此是否含油应通过营养标签中的脂肪含量来鉴别。
禁止预包装食品使用“0添加”“不添加”的字样,是为了让消费者正确了解食品营养标签信息,更科学、更自主地选择食品,避免消费者盲目关注这些宣传用语,而忽略了产品的真实属性。
二、营养素“1+4”扩展为“1+6”
高盐、高脂、高糖等不合理膳食是引起肥胖、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及其他代谢性疾病和肿瘤的危险因素。《中国居民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和《中国居民膳食指南》中明确提出,“饱和脂肪酸的供能比控制在10%以下”、“控制添加糖的摄入量每天不超过50g,最好控制在25g以下”。
为进一步引导消费者减盐、减油、减糖,落实“三减”的健康生活方式,新的标准将强制标示的营养素范围由“1+4”(即能量和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钠)扩展为“1+6”,增加的两项内容是糖和饱和脂肪(酸),以方便消费者根据个人需要选择食品,从而更有利于控制脂肪和糖的摄入。
三、更新部分营养素参考值(NRV)
NRV是专用于食品营养标签上比较食品营养成分含量多少的参考标准,消费者选择食品时可进行营养参考。通常按摄入能量2000 kcal(普通成人一天摄入量,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供能分别占13%、27%、60%)的各营养素应摄入的量作为标准值,食品包装上每份的能量及各种营养素的量与标准值做比较,得出的百分比就是NRV%值。选择食品时,消费者可根据NRV%快速评估能量及营养素,进而选出相对蛋白质含量高,热量、脂肪、糖、钠含量低的食物。
以上面标签为例,普通成人每摄入100g该食品,其中所含的蛋白质就满足了每日需求量的45%,但脂肪已经达到每日需求量的84%。可以推断该产品为高脂肪食物,不建议日常选购。
四、新增对营养信息的补充说明
1. 传统营养标签的能量使用单位为千焦,修改后允许能量使用“卡”、“千卡”、“卡路里”等文字进行说明。需要明确的是1千卡=4.184千焦。
2. 描述钠含量时,允许使用“盐”字进行说明。
3. 描述脂肪含量时,允许使用“油”、“脂”等文字进行说明。而三大营养素的产能值分别为:1g碳水化合物产能约4千卡,1g蛋白质产能约4千卡,1g脂肪产能约9千卡。
五、增加“预包装食品份量参考值”
传统营养标签,营养素值以100g或100ml为单位。为了方便消费者查看,新增加了份量参考值,即以每份食品或每个最小单元为单位对营养素进行标示。消费者可以一目了然的看到摄入的每份食品中所含有的能量。
新标准修订后设有2年的过渡期,在2027年3月16日将正式实施。
通过对食品营养标签的详细了解,我们在挑选预包装食品时能去伪存真,更好的控制营养素和能量的摄入。做好体重管理,除了会看食品营养标签外,我们更倡导摄入天然的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