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称,位置,级别,年代
一个个数据背后是什么?
是文明的高度
是文化的厚度
是严谨的态度
是无数默默奉献的文物普查工作者
心血的结晶
文物普查是一盏灯
照历史、照传承、照岁月深处
文化遗产是一座桥
连过去、连未来、连山河大地
从2023年11月开始
从北至南,自东向西
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
以山河为卷轴
以岁月为笔墨
在9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展开了
一场跨越时空的文化寻根之旅
此次文物普查范围
覆盖地上、地下、水下的不可移动文物
囊括古遗址、古建筑、古墓葬等6大类
对已认定、登记的不可移动文物进行复查
同时调查、认定、登记
新发现的不可移动文物
普查内容包括
普查对象名称、空间位置、保护级别、文物类别
年代、权属、使用情况、保存状况等
榆林市“四普”新登记文物点为867处
目前居全省“新发现”登记数量前列
在这些新的登记文物点中
史前和战国到秦汉时期的
城址类型数量占比较大
城址类遗址在
“三普”和“四普”间发现了300处
这次“四普”经复查确认
又新发现200处
共计新登记发现500处
其规模从几十万至百万平方米都有
每处都承载着丰富的历史信息
是榆林地区历史文化的重要实物见证
文物普查从国家的广袤山河
汇聚到每一座城市乡村
每一处遗迹、每一件文物
都由文物普查员耐心记录
这一项项数据信息
详细记录着文明的进步与演变
城市记忆的精准梳理
通过普查
全面掌握各类各级不可移动文物信息数据
可以为精细化、科学化制定文物保护利用政策制度
推动文物事业高质量发展奠定扎实基础
针对榆林市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野外调查中
发现的问题和省"四普"办的要求
榆林市19支队伍59名“四普”业务骨干
以严谨为笔,细致为墨
采取集中交流讨论的方式
达成一致意见
确保填表标准的一致性
形成榆林整体的统一
并根据普查标准规范
通过初审和交叉审核机制
发现并修改信息偏差
完成数据上传
他们秉承着严谨负责的态度
和精益求精的精神
全力投入资料整理工作
严把数据关
保证数据精准完善
信息准确填报
全力以赴确保普查任务按时保质完成
他们用数据梳理文明脉络
让文明发展的轨迹慢慢浮现
时光如长河奔腾
岁月似群山矗立
文物普查是对文明碎片的细致打捞
是对历史文化的全面拥抱
文物普查员则是时间长河中的捕捞者
是群山间的攀登者
他们以专注和执着
探寻文物的踪迹
记录历史的细节
用行动守护、传承文明
完整,准确,规范
从不是一个人的执念
而是一群人的态度
他们用专业对抗时光的侵蚀
用数据构筑文明的轮廓
文物无声
但每一份严谨终将震耳欲聋
(图文来源于“榆林文旅、文物陕西”,侵删)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文物平安立场
文物平安投稿:wenwupingan@126.com
文物安全,社会参与,人人尽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