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政高层的密切互动,是折射两地交流融合的一面镜子。
4月14日,山东省在北京学习考察对接工作。不只是这次以及去年4月北京市党政代表团来鲁考察,京鲁之间不同层级、不同部门、不同形式的交流活动,同样十分频繁。
仅是进入4月以来,就有北京市政协来济南考察,丰台区与潍坊市交互专题考察,滨州市沾化区赴京招商等活动接连登场。再加上各类的央企对接会、高校对接会、人才引进洽谈会等。可以说,一张全方位立体化的政务互动网正在两省市之间加速织就。
政务互动的亲密热络,根,必然深深扎进经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这张网,你我看得见,摸得着:
中午北京丰台区的街巷里,上班族涌入山东快餐超意兴品尝物美价廉的鲁菜名吃把子肉;傍晚朝阳区,黄瓜、番茄结束早晨从寿光起始的冷链专线旅程摆上商超的货架。
在东营,中国农科院油料所选育中油351油菜品种亩产菜籽246.65公斤;在济南,市中心医院的义诊活动现场,来自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的专家现场坐诊。
从燕山脚下到渤海之滨,从官方到民间,京鲁携手的场景愈发丰富,交流更加深入。
把视角再向前,京鲁协同发展,历史源远流长。大运河就是缩影——作为“运河之都”,济宁设河道总督署,直管漕运,确保每年三四百万石漕粮运抵京城,维系北方政治中心的物资供应。因漕运兴盛,临清一度成为南北商品集散地,繁华压两京。可以说,滔滔运河的每一朵浪花都携带着开放合作的基因,今天两地的每一次握手,都是跨越千年的双向奔赴。
合意友来情不厌,知心人至话投机。两地的交流合作,考验着要素是不是契合,需求是不是一致。
作为首都,北京集中了全国顶尖的政治决策资源、科技创新资源和国际交往平台,山东是经济大省、工业大省、人口大省,拥有庞大的产业应用场景、要素承载空间以及开放门户功能,双方优势诉求,高度互补。
再比如,京鲁地缘相近、交通便利,山东机场至北京航线5条、每周平均运行130班;北京济南每天高铁运行244列,最快82分钟就能到达,交流互动的空间接近,成本低廉。
现有的合作只是起点。面向未来,基于共同价值目标的京鲁两地,“CP感”将越来越强:
——在推进国家重大战略落实方面:北京肩负落实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疏解非首都功能的使命任务。山东紧邻京津冀,融入服务好京津冀协同发展,是山东区域协调发展的战略选择。两省市在产业承接、科技成果转化、优质农产品供应等方面存在继续拓展的空间。
——在打造科技创新共同体方面:北京拥有近百所高校、1000多家科研院所。山东应用场景广泛,可以为创新成果转化提供试验场。密切两省市高校、科研院所、企业、人才之间的交流合作,共建科技创新平台,能够加速成果转移转化,形成更多新质生产力。
——在共建现代产业生态方面:北京是我国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发展高地,人工智能、脑机接口等产业动力强劲。山东是重要的工业基地,正大力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新材料等新兴产业。两省市产业协同,在数字化转型、园区发展、产业链配套等方面具有高度的适配度。
——在畅通国际经贸大通道方面:北京跨国公司总部云集,是外商投资的重要目的地。山东正加快打造高水平对外开放新高地,建设制度型开放示范区。双方可以进一步探索自贸试验区、开发区、综合保税区等开放平台联动发展,携手打造高水平对外开放新高地。
——在推动文旅深度融合方面:北京是世界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在文化遗产保护、文旅深度融合等方面探索了很多经验。山东是文化大省、旅游大省,有4处世界文化遗产和1228家A级旅游景区。文旅交流合作,共同培育跨区域特色文旅品牌和线路,能够让“魅力北京 好客山东”文旅名片持续闪亮。
志合者,不以山海为远。京鲁的密切互动,绝非简单的资源叠加或者置换,而是共担国运的使命驱使下,经济大市、大省的携手同行。一个是跳动在华北平原的祖国心脏,一个是雄踞渤海之滨的北方经济第一省,京鲁协作的“浪花”将为带动北方经济发展提供更强大的内驱力。
(大众新闻记者 李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