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自古以来就是我国的固有领土,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之所以现在处于两岸分离的状态,主要是因为台湾地区特殊的历史要素,从其经历来看,足以称之为风雨飘摇。
早在甲午战争之时,这里就曾割让给日本,此后就是长时间的远离,后来伴随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结束,我国抗日战争宣布胜利,台湾理所应当重回祖国的怀抱,原本这片地区应该就此安稳下来,但不久后内战爆发,国共数百万军队在广袤的中华大地上展开了一场大厮杀,最后以国民党的失败而告终。
被迫驻守台湾成了蒋介石反动派最后的退路,但让人感到奇怪的是,此时的国民党已经溃不成军,老蒋究竟凭借什么在台湾站稳脚跟,在他选择退守台湾之前,这里究竟是谁在管理,为什么蒋介石一到就主动让出了位置?
蒋介石退守台湾
其实蒋介石之所以做出这个决定,和早期对台湾留下的印象有密切关系。
1946年10月25日,正是台湾重回祖国怀抱一周年,但当时的中国情况并不容乐观,虽然抗日战争已经获得了胜利,但国共两党依然处于艰难谈判之中。
蒋介石早在10月21日上午就来到了台湾,得到了群众的欢迎,在此期间,他宣称中央爱护台湾远胜于其他全国任何一个省,随后提出了对台湾的相关建设意见,还派遣了执政长官陈仪来管理事务,不成想正是因为他的不良作风,台湾地区出现了意外....
1947年2月底,在台湾爆发了近乎动乱的二·二八事件,局面就快演变到不可调和的地步,蒋介石在逼不得已的情况下派遣军队稳定局面。
当时前往台湾的21师师长在出发之前,蒋介石曾多次强调要以宽大为怀,收揽人心为主,随后也对负责管理台湾的长官陈仪作出明确指示,事情的处理要以尊重民意为主,在政治上也可以退让,对台湾要以怀柔的方式进行处理。
即使是这样,蒋介石依然不放心,另外派出白崇禧赴台湾安抚情绪,并且颁布了相关规定来稳定民心。
或许是为了平息众怒,陈仪从领导人的位置上被撤销,后来伴随内战的爆发,关于台湾的事宜就交给了魏道明来处理。
随着时间的推移,原本信心满满的国民党开始逐渐走向颓废,尤其是进入1948年之后,无论是大小规模的战役,蒋介石所领导的国民党军都是节节败退,丝毫没有起色,甚至还有大量的军队被改编。
在这样一边倒的局面之下,蒋介石似乎是看到了未来的趋势,所以从那个时候起,就将更多的目光转向台湾。
早从这一年开年,蒋介石就召见了台湾地区的管理者魏道明,并且就当地的经济和财政问题进行了商讨。
3月8日,原本属于台湾的保安旅改为警备旅,言下之意,蒋介石其实在此时已经有了退守台湾的意思。
当然按照他的理解,此举并不是逃跑,而是分析当前局势之后所得出的权宜之计,蒋介石认为在抗战时期,西北和西南是共产党的抗日革命根据地,如今在当下的国际战争时代,核心应该是江浙闽台等沿海城市。
在经过与蒋经国的商讨之后,认为国民党内部已经出现了严重问题,所谓的军队干部自私无能,不仅散漫,而且还出现了严重的贪污腐败现象,要想重振旗鼓,去舍弃基础,放弃眼前的庞大管理范围,去选择一个单纯的环境,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蒋经国这段话看似意有所指,实则已经非常明确,就是建议蒋介石退守台湾。
向台湾的转移
蒋介石当时虽然没有给出明确的态度,但实际上已经开始向台湾悄悄转移实力,葛先才首先被调回金门开始加强台湾的军事实力。
当然,蒋介石也十分清楚,要想让台湾作为国民党完整的据点,仅靠军事上的掌控是不够的,还要靠政治上的拿捏。
按照他原本的计划,准备任命翁文颢为台湾省的新管理人,直接拿下台湾的党政大权,只不过当时他的儿子蒋经国也是台湾省的党部主委,两个文人管理似乎不太妥当,最终将管理人的人选交给了正在台湾养病的陈诚。
蒋介石这一决定十分果断,他甚至没有征求后者的意见,4天之后下达命令,并且让他着手准备,蒋介石之所以力排众议作出这样的决定,因为他十分相信陈诚。
陈诚虽然出身保定军校,但曾经在黄埔军校中任职,而且是蒋介石的老乡,后来还和蒋介石的干女儿结婚,有了这么多的联系,蒋介石如此重用陈城自然理所应当。
除此之外,陈诚的能力也十分出众,在抗战胜利后曾担任参谋总长的职务,只不过因为在战争中的失利,蒋介石迫于舆论影响不得不免除了他的相关职位,最终在1948年10月携带家眷前往台湾养病,这一决定其实也是蒋介石作出的。
所以在两个月之后,陈诚这步棋就起到了重要作用,蒋介石就是利用他到台湾布局,只不过陈诚最初对蒋介石的这项任命比较困惑,因为他并没有理解前者的意图,经过前任主席魏道明的解释之后,才知道原来局面发生了巨大变化。
等到陈诚上任的时候,已经是1949年1月5日,算是临危受命。
陈诚在台湾做出了最大的努力,比如采取多项措施,稳定台湾的经济和政治发展,面对物价的飞速上涨,陈诚直接动用军队稳定物价,很好地控制了通货膨胀。
后来就土地分配的问题,陈诚也是联合当地官员进行了一次土地改革,这应该算是国民党退守台湾前后最成功的政策,不仅解决了民生问题,还为台湾谋求了安定之道,土地的重新分配让当地的矛盾不再那么尖锐,底层人民都有了喘息的空间。
蒋介石去往台湾是5月25日,此时国民党的代总统是李宗仁,6月4日,台湾方面的一切事务开始由蒋介石逐渐代理,并且在7月1日设置了总裁办公室。
也就是说从这个时候开始,陈诚当年负责建设的台湾已经完完整整地交到了蒋介石手中,此时的蒋介石尚存野心,他依然希望保有西南的某些片区,毕竟当时这里的国民党还有大约50个师的兵力,仅胡宗南一部就拥有40万人。
当时有人建议用这部分军队来保证退居台湾的稳定性,但是被蒋介石拒绝,最终作出了固守西南的决定,将一些重要的机构迁往台湾,但是将大本营设在了西昌,甚至还在成都建立了防卫司令部,只不过这些都是花架子。
在共产党胜利之威的冲击之下,这些国民党的所谓机构全然都不堪一击,很快就被席卷,原本驻扎在这里各种机构的所谓长官,也在我大军到来之时接受了改编,就连他最看重的胡宗南,也选择在12月22日飞往海南岛。
尽管在蒋介石的再三致电之下胡宗南无奈返回了西昌,但依然难逃被全歼的命运,也就是说,当时走向台湾的蒋介石是基本没有任何军队的。
国民党大势已去,为什么在这里负责驻守的陈诚,他愿意把台湾交给蒋介石,二人之间亲密的关系只是其一,另外还有更加重要的深层次原因。
蒋介石的底牌
蒋介石虽然没有了军队,但是他依然掌握了重要的财权,要知道在当时的国民党统治区,所发行的金元券已经没人要了,如果手里有这些东西,就会马上兑换为银元,美钞或者黄金,因为它随时都有可能贬值,而自从蒋介石撤退到上海之后,就已经开始掠夺这些了。
国民党撤退到上海之后,蒋介石已经下令将中央银行总库的黄金银元和外币全部带走,并且是找了一个名不见经传的人物秘密转移,而且蒋介石明确强调,这些贵金属都必须让他本人亲自掌握。
在这种情况下,蒋介石逐步掌握了大约8000万美元,另外还包括了90万两黄金,以及3000万银元,甚至还有4000多两的黄金是蒋介石私存的。
也就是说蒋介石并非一穷二白之身走向台湾,而是在私底下掌握了大量的贵金属,这批巨大的财富是由蒋介石亲自进行管理的,言下之意,蒋介石已经拿稳了台湾的经济命脉。
按照国民党当时的情况,这批钱财就是蒋介石最大的筹码,也是自己的保命符,这是有了这些东西,才能够保证对台湾的持续建设,而当时台湾的掌管者陈诚,也只相当于蒋介石的管家而已,所以当主人回来后,才会把台湾双手奉上。
让人始料未及的是,二人的这次举动也造成了后来台湾几十年的格局,以至于现在两岸关系还在不断变化之中,不过回归和统一是早晚的事,领土主权不可分裂,就连蒋介石也如此认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