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广东交警” 公布的一则处罚司机交通违法行为的视频,令观者无不后怕。视频中,一男子在高速公路上,竟开启智能驾驶后呼呼大睡,车辆不仅超速行驶,还狂飙了超 100 公里,这一危险驾驶过程持续了一个多小时。面对交警询问,该司机坦言,只因当时太过困倦,便打开了智能驾驶。
视频画面显示,涉事司机开车时双眼紧闭,整个人瘫倒在座椅上,场面十分惊险。万幸的是,此次并未酿成交通事故。最终,该司机被记 6 分,并处以 400 元罚款。
近年来,因驾驶人对智能驾驶功能盲目依赖,由此引发的争议与事故日益增多。诸如疲劳驾驶时开启智驾打瞌睡,最终导致事故发生的案例屡见不鲜。
就在 3 月 19 日凌晨 3 时许,在包茂高速(北往南)2184km 处,张某驾车径直追尾前方大货车。张某自述,和朋友吃完宵夜后,即便处于疲劳状态,仍强撑着驾车上路,随后开启车辆自动驾驶功能,不一会儿便打起瞌睡。当行驶至事发路段,自动驾驶系统未能及时识别并规避变道过来的货车,张某也未及时察觉并做出反应,最终事故发生,张某需对此次事故负全部责任。
无独有偶,3 月 16 日 17 时许,在武深高速湖南郴州段,驾驶人方某开启辅助驾驶功能后分心,未能及时发现车辆方向偏移,慌乱接管时操作不当,致使车辆冲向右侧山体侧翻。所幸车内人员都系了安全带,才未受伤。
而就在不久前,6 月 15 日下午,在一条城市快速路上,司机李某开启智能驾驶辅助功能后,以为车辆能完全自主应对路况,便开始低头摆弄手机。当遇到前方突然出现的施工警示标识时,智能驾驶系统未能准确识别并及时制动,李某也因注意力分散未能及时采取措施,车辆直接撞上警示标识,车头严重受损。李某虽未受伤,但此次事故导致该路段交通拥堵近半小时。
还有 7 月 2 日傍晚,在一条双向四车道的公路上,司机王某开启智能驾驶功能后,放松了对路况的警惕。当时天色渐暗,道路一侧有一辆故障车停在路边,开启了警示灯。然而智能驾驶系统却误判为正常行驶车辆,没有做出减速或避让动作。王某发现时已来不及反应,车辆与故障车发生刮擦,造成双方车辆不同程度受损。
在此,必须厘清一个关键认知:“智驾” 并非自动驾驶。随着车辆配置愈发智能,不少驾驶人误以为,有了智能驾驶辅助,便可完全撒手不管。但事实究竟如何呢?
依据我国《汽车驾驶自动化分级标准》,汽车智能驾驶共分 L0 至 L5 六个级别。其中,L0 - L2 属于辅助驾驶,全程需人工密切监管;L3 - L5 则逐步实现系统主导,L5 为完全无人驾驶状态。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首席专家姜国凯进一步阐释,当前市面销售的车辆,最高仅达组合驾驶辅助系统,即 L2 级别。当辅助驾驶功能开启后,驾驶人仍需时刻保持注意力,双手不能脱离方向盘。实际上,真正意义上的自动驾驶车辆,目前尚处于从示范运营向小规模试点过渡的阶段。
如今市面上部分乘用车搭载的 L2 级智能辅助驾驶功能,其作用仅为辅助驾驶员、减轻驾驶负担,绝不能替代车主操控车辆,驾驶人始终是车辆行驶安全的第一责任人。然而,部分车企在宣传时,有意无意模糊自动驾驶分级概念,夸大辅助驾驶性能,将自动驾驶辅助功能吹嘘成 “L2+”“L2.5” 甚至 “L2.999”,既不符合国家标准,又有作秀与误导消费者之嫌。
过度依赖 “智驾”,弊端尽显:
1、限制应变能力:使用自适应巡航后,驾驶员易对车辆速度控制产生依赖,从而削弱对路况变化的应变能力。
2、驾驶员容易分心:由于驾驶系统的自动化,驾驶员可能放松警惕,不仅容易分心,还可能出现疲劳驾驶,严重影响对道路及车况的观察与判断。
3、系统故障风险:一旦辅助驾驶系统出现故障,极有可能影响车辆正常行驶,甚至导致车辆失控。
4、不适用于复杂路况:在夜间道路、交通拥堵地段、施工路段等复杂路况下,自适应巡航可能无法正常运作,或出现对障碍物的错误识别与误判。在弯道较多的山路上使用,同样存在一定安全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