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算计”一词通常带有贬义色彩,指的是一种为了达到个人目的而进行的精心策划和盘算,往往涉及对他人利益的损害或利用。而从逻辑和行为学的角度来看,算计就只是一个与“计算”对称的中性词,与谋算、筹划等价,是一种有条件的计算。这些条件性具体体现在以下七个方面。

一、目的性条件

算计的行为往往是为了实现特定的目标,具有明确的目标导向,比如获取更多的利益、资源或者权力等。这种目标是算计行为的出发点和归宿,是算计行为得以产生的根本动力。如一个人为了在职场竞争中获得晋升机会,可能会算计如何排挤竞争对手,这种算计就是以晋升为目标的。算计的目标通常是可衡量的,比如财富的增加、地位的提升等。这种可衡量性使得算计者能够对行为的收益和成本进行评估,从而决定是否采取算计行为以及如何实施算计行为,就像一个商人算计如何通过不正当手段获取更多的市场份额,他会根据预期的收益和可能的风险来决定是否采取行动。

二、对象性条件

算计行为是有特定对象的,算计者会根据自己的目标和利益来选择算计的对象。这种选择是基于对对象的分析和判断,包括对象的实力、弱点、资源等。一个诈骗团伙会选择那些容易上当受骗的人作为算计对象,因为他们认为这些人更容易被欺骗,从而实现自己的诈骗目的。算计者选择的对象通常是具有可利用性的,也就是说,他们认为可以通过对这些对象的算计来实现自己的目标。这种可利用性可能是对象的弱点、无知或者信任等。如一个骗子会利用他人的善良和信任来实施诈骗,这种利用就是基于对象的可利用性。

三、环境性条件

算计行为通常发生在特定的环境背景下,这种环境背景为算计行为提供了机会和条件。在一个竞争激烈的商业环境中,企业之间可能会为了争夺市场份额而进行各种算计;在一个复杂的人际关系网络中,人们可能会为了获取更多的资源和利益而进行算计。环境的不确定性也为算计行为提供了空间。算计者会利用环境的不确定性来制造机会,或者通过算计来减少不确定性带来的风险。在一个经济形势不稳定的情况下,一些企业可能会通过算计来获取更多的资源和市场份额,以应对不确定的经济环境。

四、道德性条件

算计行为有时伴随着道德的缺失或扭曲,算计者为了实现自己的目标,会忽视道德原则和伦理规范。这种道德的缺失或扭曲是算计行为得以实施的重要条件之一。一个人为了获取更多的利益,可能会通过欺骗、欺诈等不道德的手段来实现自己的目标。在一些情况下,算计者可能会认为自己的行为是合理的,因为他们认为自己的目标是正当的,或者他们认为自己的行为是在特定的环境和条件下不得不采取的措施。这种道德的相对性使得算计行为在一定程度上得以合理化,从而更容易被实施。

五、风险性条件

算计行为通常伴随着一定的风险,算计者需要对风险进行评估,并决定是否承担这些风险。这种风险的评估和承担是算计行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算计行为得以实施的条件之一。一个犯罪分子在实施犯罪行为之前,会评估犯罪的风险,包括被发现的可能性、受到的惩罚等,然后决定是否实施犯罪行为。在一些情况下,算计者会通过各种手段来转移或分散风险,以降低自己的风险承担。一个企业可能会通过与其他企业合作或者通过保险等方式来转移风险,从而降低自己的风险承担。

六、信息性条件

算计行为需要对相关信息进行收集和分析,算计者需要了解目标对象的情况、环境背景以及其他相关因素,以便制定出合适的算计策略。这种信息的收集和分析是算计行为的重要基础,也是算计行为得以实施的条件之一。例如,一个间谍在实施间谍活动之前,会收集大量的情报,分析目标国家或组织的情况,然后制定出合适的间谍策略。信息的不对称性也是算计行为的重要条件之一,算计者通常会利用信息的不对称性来实现自己的目标。一个商家可能会隐瞒商品的真实信息,通过虚假宣传等手段来欺骗消费者,从而实现自己的利益最大化。

七、成本与收益条件

算计行为需要对成本进行评估和控制,算计者需要考虑实施算计行为所需要付出的代价,包括时间、精力、资源等。这种成本的评估和控制是算计行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算计行为得以实施的条件之一。一个企业为了获取更多的市场份额,可能会投入大量的资金进行市场推广和营销活动,这种投入就是算计行为的成本。算计行为还需要对收益进行预期和评估,算计者需要考虑实施算计行为可能带来的收益,包括经济收益、社会收益等。这种收益的预期和评估是算计行为的重要基础,也是算计行为得以实施的条件之一。如一个投资者在进行投资决策之前,会预期投资可能带来的收益,并根据预期的收益来决定是否进行投资。

概括而言,算计是一种有条件的计算,它需要满足多种条件才能得以实施,包括明确的目标、特定的对象、合适的环境、道德的缺失或扭曲、风险的评估与承担、信息的收集与分析以及成本与收益的评估等。这些条件相互作用,共同构成了算计行为的基础和前提。博弈论中的“囚徒困境”是一个非常典型的例子,可以很好地说明“算计是一种有条件的计算”。在这个例子中,两个囚徒的决策过程充分体现了算计行为的条件性。

1、囚徒困境的背景


假设有两个犯罪嫌疑人,A和B,他们一起犯罪后被警察抓到。警察没有足够的证据来定他们的罪,于是将他们分别关在两个不同的房间,无法相互沟通。警察分别对两人进行审讯,并给出以下条件:

• 如果两人都保持沉默(合作),则每人判刑1年。

• 如果两人都互相揭发(背叛),则每人判刑3年。

• 如果一个人揭发而另一个人保持沉默,揭发者将被释放,而保持沉默者将判刑5年。

2、算计过程及条件性分析

(1)目的性条件


囚徒A和B的目的是尽量减少自己的刑期。这是他们算计行为的出发点。他们需要在合作(保持沉默)和背叛(揭发对方)之间进行选择,以实现自己的目标。

(2)对象性条件


A和B是算计的对象。他们需要考虑对方的可能选择。如果A认为B会选择合作(保持沉默),那么A的最佳选择是背叛(揭发B),因为这样A可以被释放;如果A认为B会选择背叛,那么A的最佳选择也是背叛,因为这样A可以避免被判处5年。

(3)环境性条件


囚徒困境的环境是警察分别审讯,两人无法沟通。这种环境限制了他们之间的合作,增加了算计的可能性。因为无法沟通,A和B无法达成一个可信的承诺,只能各自独立地进行算计。

(4)信息性条件


A和B需要对对方的行为进行预期。他们需要考虑对方的性格、以往的行为、可能的风险承受能力等因素。例如,如果A知道B是一个理性的人,那么A可能会预期B会选择背叛,因为从理性的角度,背叛对B来说是一个更优的选择。

(5)成本与收益条件


A和B需要权衡背叛和合作的成本与收益。如果选择合作,可能面临被对方背叛的风险,从而遭受更大的损失(5年刑期);如果选择背叛,虽然可能面临对方也背叛的情况(3年刑期),但至少有被释放的可能性。这种成本与收益的权衡是他们算计的核心。

3、最终决策


从博弈论的角度来看,无论对方选择什么,背叛都是一个占优策略。因为无论对方是合作还是背叛,背叛都能带来比合作更好的结果。例如:

• 如果B选择合作,A背叛则被释放,合作则判1年。

• 如果B选择背叛,A背叛则判3年,合作则判5年。

因此,从理性的角度,A和B都会选择背叛。这种选择是基于对目标、对象、环境、信息、成本与收益等多方面条件的综合考虑。

不难看出,囚徒困境中的算计行为充分体现了算计是一种有条件的计算。囚徒们需要在明确的目标(减少刑期)下,考虑对方的选择(对象性条件)、环境的限制(环境性条件)、信息的不确定性(信息性条件)以及成本与收益的权衡(成本与收益条件)。最终,这种算计行为导致了双方都选择背叛,虽然从整体上看,合作对双方都更有利,但个体的算计使得合作难以实现。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