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栏语: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加强知识产权法治保障,形成支持全面创新的基础制度。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完善产权制度,依法平等长久保护各种所有制经济产权,建立高效的知识产权综合管理体制。知识产权保护工作关系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关系高质量发展,关系人民生活幸福,关系国家对外开放大局,关系国家安全。在第25个“世界知识产权日”来临之际,本报开设“聚焦知识产权保护”专栏,进一步推动知识产权保护社会满意度持续攀升,提升知识产权保护法治化水平。


武丹/制图

作者|肖冬梅

责编|薛应军

正文共3383个字,预计阅读需10分钟▼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工智能是引领这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战略性技术,具有溢出带动性很强的“头雁”效应。在移动互联网、大数据、超级计算、传感网、脑科学等新理论新技术的驱动下,人工智能加速发展,呈现出深度学习、跨界融合、人机协同、群智开放、自主操控等新特征,正在对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国际政治经济格局等方面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2022年底以ChatGPT为代表的大语言模型迅速发展,并在多个领域展现了强大的内容生成与分析能力。随着“走出去”步伐加快,中国企业在海外遇到的知识产权问题日益凸显。比如,中国企业出海遭遇的跨境电商投诉、出口海关扣押、海外诉讼、美国337调查、进出口管制等事件中的知识产权风险。

近年来,尽管我国出海企业在知识产权风险防控方面已取得一定的成绩,但当前的技术工具与专业服务体系仍难以满足其在海外复杂环境下对知识产权合规、应对与防控的全链条需求,急需在DeepSeek等国产通用大模型基础上开发出海企业迫切需要的知识产权安全评估垂类大模型,解决涉外知识产权专业力量不足和工具不优的问题。

企业出海面临的知识产权安全风险

我国企业出海面临的知识产权安全风险日益凸显。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和国内市场竞争的加剧,中国企业迎来了新一波出海浪潮。海关总署发布的数据显示,2024年我国出口占全球份额进一步提升至16%,出口增速达到5.9%,贸易顺差突破1万亿美元,创下世界贸易史上新纪录。根据高盛的报告,截至2023年,中国出口产品在全球光伏、锂电池、空调、电动汽车、钢铁市场中都贡献了一半以上的市场份额,中国生产的工程机械、光伏产品用于出口的比例分别为53%和42%。2024年中国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打造更多有国际影响力的“中国制造”品牌,推动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走深走实。但国际市场法律和监管环境更加复杂,尤其在知识产权保护方面法律风险居高不下,仓促出海容易陷入“盲人骑瞎马,夜半临深池”的危险境地。比如:根据中国知识产权研究会发布的《中国企业涉美知识产权诉讼报告》等,2019年至2023年,中国企业在美知识产权诉讼案件呈现明显的上升趋势:新立案数从2019年的469件上升至2023年的1173件,增长150.11%;其中2021年的增幅最为明显,为2020年的1.82倍。结案数从2019年的492件上升至2023年的1193件,增长142.48%。2019年至2023年,中国企业在美知识产权诉讼中胜诉的案件数量少,绝大多数以失败告终。这5年,专利、商标、商业秘密等案件中国企业胜诉数量共107件,占总结案数3758件的2.85%。其中,专利胜诉案件共45件,占专利总结案数1385件的3.25%;商标胜诉案件共57件,占商标总结案数2422件的2.35%;商业秘密胜诉案件共5件,占商业秘密总结案数81件的6.17%。此外,2018年以来,美国打出一组遏制中国关键核心技术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组合拳,将1500多个有竞争力的中国实体纳入制裁清单。这些被纳入制裁清单的实体生产经营企业深受影响,其与合作伙伴之间的技术贸易及与技术相关的货物、服务贸易,都受到限制或禁止,使其知识产权布局变得更加复杂和被动。美国国内法的“长臂管辖效应”直接影响美国及其盟友的市场,以往通过收购、并购和技术合作获得外部技术的通道变得异常狭窄甚至阻断,使得出海企业面临更加复杂的国际形势和挑战。

应对企业出海知识产权风险的专业力量严重不足。目前,我国涉外知识产权人才紧缺,主要体现在涉外知识产权人才数量不足、高端人才匮乏、人才质量远不能满足巨大的市场需求。根据2024年6月国家知识产权局在新闻发布会上披露的数据,2023年底,我国知识产权人才规模已从“十三五”末的69万人增长至86万人。但国际化方面,仅选拔培养国际型审查人才约270人,知识产权涉外教师150余人,遴选海外知识产权纠纷应对指导专家119人。应对海外知识产权风险的专业人才,既需要拥有丰富的专利、商标、版权等注册申请 和备案代理经验,还需要具备专业的知识产权代理业务能力和深厚的国际知识产权知识储备与实战经验,较强的外语翻译、写作、沟通能力,良好的跨文化知识产权外交谈判能力与商务沟通技巧。这种专业人才培养周期长,在短期内很难有效补齐。

缺乏应对企业出海知识产权风险的国产化利器。2025年春节期间,惊艳全球的国产人工智能(以下简称AI)大模型DeepSeek迅速赋能各行各业,但其与ChatGPT、文心一言等通用大模型一样,还很难有效解决专业门槛高的知识产权问题,尤其是企业出海的知识产权安全风险评估等问题。虽然目前国内不少知识产权数据平台服务提供商都在积极地进行智能化转型,但我国知识产权数据库与国际主流知识产权数据库的分析功能、市场份额和智能化程度还有一定差距。

国产知识产权数据库发展式微背后蕴含严重的数据安全风险。一方面,中美关键核心技术领域博弈日益激烈,知识产权数据产品和服务有被美国及其盟友国服务商进行服务中断或访问限制的风险。另一方面,用户行踪轨迹数据被外国公司收集,可能引发科研机密被破解的安全风险。用户量庞大的知识产权数据产品,在使用过程中留下了海量的用户行为数据,使得知识产权数据产品成为解读创新主体乃至国家技术秘密和安全的密钥,从而引发企业技术秘密和国家科技机密被破解风险。

加快开发企业出海知识产权安全评估大模型的建议

开发企业出海知识产权安全评估国产AI大模型,不仅可以为我国出海企业提供知识产权风险防控利器,还能有效解决我国现阶段服务出海企业的知识产权专业力量严重不足问题。因此,我国应加快开发企业出海知识产权安全评估大模型,突破传统知识产权安全防控举措存在的研判、识别、分析局限,大力提升消除、干预、规避企业出海知识产权风险的能力。为此建议:

构建企业出海知识产权安全评估大模型创新联合体。可由国家知识产权局统筹协调,协同工信、商务等部门组织发布攻关清单、技术路线、实施指南等指导性文件,整合全国多方资源,构建协同攻关的组织运行机制,高效配置科技力量和创新资源, 强化跨领域跨学科协同攻关,形成企业出海知识产权安全评估大模型技术攻关合力。组织推进相关行业资源共享、信息共享,建设协同创新共享平台。围绕企业出海知识产权安全评估大模型开发中的关键核心技术,鼓励产业龙头企业牵头整合产业链上、中、下游企业,以及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等多方主体构建创新攻关联合体,以需求为牵引,聚焦基础、关键、核心的大模型技术和产品等,破解“卡脖子”难题。

搭建面向企业出海知识产权安全评估的云服务平台。企业出海知识产权安全评估大模型需要在服务中不断完善,通过“投喂”出海企业的知识产权风险案例和知识产权法律法规、行业规范、政策文件等数据,训练大模型。针对企业出海过程中面临的知识产权安全风险及其合规经营需求,聚焦云平台架构设计与集成、智能知识产权风险评估引擎开发、多语言跨国法律合规模块研发、数据安全与隐私保护机制设计、开源软件知识产权风险识别等进行技术攻关。综合知识产权知识库、规则库与风险评估模型,构建具有实时监测与风险预警知识产权安全与合规的云平台,为出海企业提供知识产权安全的前瞻性预警服务和指引。

推进企业出海知识产权安全风险评估技术应用示范。企业出海知识产权风险大模型还需要在应用示范过程中进行迭代和优化。应在企业出海知识产权安全风险评估大模型基础上,结合应用示范企业私域数据,研制企业私域微调模型,保障部分敏感数据的分级使用和安全,以满足不同企业对智能服务的个性化需求。建议重点研究应用示范企业如何应对海外知识产权纠纷和合规挑战的能力,如何优化企业知识产权布局和管理效率,尤其要针对链主企业的供应链保护需求开展应用示范。此外,还可针对中小型企业的创新保护和资源有限性,基于企业出海知识产权安全风险评估开展应用示范。可以面向链主企业和中小型科技创新企业提供个性化智能服务,以提高我国出海企业知识产权风险防控能力。

(作者为湘潭大学知识产权学院院长、教授)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