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剑英的军事生涯始于1920年代的北伐战争。作为国民革命军新编第二师师长,他在攻克南昌的战役中展现出卓越的指挥才能,其率部奇袭牛行车站的战术被载入战史。1927年蒋介石发动反革命政变后,叶剑英通电反蒋,秘密加入中国共产党,并在南昌起义前夜上演"甘棠湖密议"——他冒险通知贺龙、叶挺汪精卫的阴谋,使起义主力免遭围歼。这一关键行动为后来的革命火种保存了有生力量。

在长征途中,叶剑英再次扮演了扭转乾坤的角色。1935年9月,他截获张国焘企图危害党中央的密电,立即策马疾驰向毛泽东报告,促成中央红军连夜北上脱离险境。毛泽东后来评价这一事件时说:"叶剑英同志在关键时候立了大功,救了党,救了红军"。



抗日战争期间,叶剑英以八路军参谋长身份驻南京、武汉,开展统战工作。他参与创办南岳游击干部训练班,培养抗日骨干,并在重庆谈判中舌战群儒,驳斥国民党对八路军的污蔑。1940年,他在全国参谋长会议上发表《作战与磨擦问题》的长篇演讲,以详实数据揭露国民党消极抗日的真相,赢得国际舆论支持。

解放战争时期,叶剑英的战略眼光再次显现。1948年北平和平解放后,他担任北平市军管会主任,主持接管工作。面对城内堆积如山的物资,他严词拒绝下属为其分配特殊物品的提议:"我是军管会主任,怎么能自己给自己分配东西?" 这种廉洁作风为新生政权树立了典范。



1949年10月1日,当毛泽东在天安门城楼宣告新中国成立时,叶剑英正率部激战在广东前线。此时的华南战场,国民党余汉谋集团凭借"粤湘赣防线"负隅顽抗。叶剑英临危受命,担任华南分局第一书记兼广东战役总指挥,制定"三路合击广州"的作战计划。

9月28日,他与陈赓联名签发《广州外围作战命令》,指挥第四兵团、第十五兵团及两广纵队分三路向广州推进。10月1日当天,叶剑英在赣州主持高级干部会议,部署最后的总攻。他在会上誓言:"我们一定要百分之百完成中央交给的任务!" 此时的他,距离开国大典现场北京天安门,直线距离超过2000公里。



10月14日,广州解放。叶剑英马不停蹄投入城市接管工作。他亲自制定《接管广州方案》,要求部队"秋毫无犯"。在处理国民党遗留的仓库物资时,他坚持"先群众后机关"的原则,甚至拒绝为自己配备专用车辆。这种"正人先正己"的作风,使广州成为新中国初期城市治理的典范。



1955年9月27日,当十大元帅授衔仪式在中南海怀仁堂举行时,叶剑英正在辽东半岛指挥一场前所未有的军事演习。作为新中国成立后首次陆海空联合抗登陆演习的总导演,他主导制定了《辽东半岛抗登陆战役实施计划》,组织8万兵力、262架飞机、65艘舰艇参演。

这场演习的背后,是叶剑英对现代战争的深刻思考。他在1954年提出:"未来战争将是诸兵种协同作战,必须加强合成训练。" 为此,他亲自设计演习科目,包括空降反空降、坦克集群突击等,首次检验了我军在核武器条件下的作战能力。刘少奇、周恩来等党和国家领导人亲临现场观摩,给予高度评价。

授衔仪式当天,叶剑英正在演习现场指挥"蓝军"登陆作战。当他得知自己被授予元帅军衔时,只是淡然表示:"我不过是个打杂的,一切听从党的安排。" 这种低调态度,与他在北平接管时拒绝特殊待遇、晚年反对为自己修建纪念馆的行为一脉相承。



叶剑英的低调,源于他对革命事业的深刻认知。1927年加入共产党时,他放弃国民党高官厚禄,选择在白色恐怖中潜伏;1949年拒绝担任外交部长,坚持投身华南解放;1955年放弃授衔仪式,专注军事改革。这种"功高不自居"的品质,在关键时刻更显珍贵。

1976年,当"四人帮"妄图篡党夺权时,叶剑英再次挺身而出。他与华国锋、李先念等秘密筹划,以"钓鱼"为名在玉泉山召开政治局会议,果断采取行动粉碎阴谋。事后,他力主恢复邓小平职务,为改革开放奠定基础。毛泽东曾用"诸葛一生唯谨慎,吕端大事不糊涂"评价他,恰如其分地概括了这位元帅的特质。

在叶剑英的诗词中,"人生贵有胸中竹,经得艰难考验时"是其精神写照。从北伐战场到辽东军演,从秘密入党到粉碎"四人帮",他始终以国家民族利益为重,在历史的关键节点作出正确抉择。这种"低调而不缺位"的品格,使他成为共和国历史上不可或缺的战略家。正如他晚年所言:"我只是一个普通的共产党员,党叫我做什么,我就做什么。" 这种纯粹的革命精神,至今仍在回响。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