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日(13日)下午,在伦敦泰晤士河上,举办了第170届牛津剑桥赛艇对抗赛。这项赛事被誉为“英国最古老体育对决”,吸引了近30万观众挤满了泰晤士河两岸。

在今年的赛艇对抗赛中,剑桥大学赛艇队以绝对优势碾压牛津大学,在男子组和女子组赛艇对抗赛中双双获胜。


男子组比赛一度因河道漂有杂物而延迟开赛,正式开赛后,剑桥队以17秒的绝对优势夺冠。这是他们连续第三次捧杯,也是近七届赛事中的第六次胜利。

而女子组比赛也因桨叶碰撞事故而不得不重赛,最终,剑桥队赢得八连冠。

无论是因浮木延误和污水警报响起,还是“PGCE禁赛门”,都让今年这场比赛笼罩在争议之中,而这场比赛也将牛津大学和剑桥大学的百年“恩怨”推向了高潮。


男子组:浮木难阻浅蓝风暴

这场本该于下午2:20开赛的较量,因一片漂浮的木板推迟了十分钟。随着裁判一声哨响,分别呈现出深蓝和浅蓝色的两艘赛艇如离弦之箭劈开水面。


开局阶段双方势均力敌,随后剑桥队突然发力拉开了差距。在划至哈默史密斯桥(Hammersmith Bridge)时,剑桥男队已与对手拉开了三个艇身的距离。牛津虽全力追赶,最终仍以17秒之差目送对手冲线——这是近十年来最大分差。

剑桥队长卢卡·费拉罗激动表示:“这个周末属于剑桥!所有队员都让我无比自豪,能在这里太幸福了。”

划手乔治·伯恩形容:“这简直是世间最美妙的体验。就像安迪·穆雷温网夺冠的时刻,这就是我们的温网决赛、我们的欧冠之战!”


牛津队员汤姆·沙罗克认为自己所在的队伍虽败犹荣,他说:“必须承认剑桥今天更胜一筹。但我们没有输,我依然以牛津深蓝战袍为荣。”

为了调侃牛津大学和剑桥大学两校学生对赛艇对抗赛的痴迷和执着,英国媒体甚至把他们比作“泰晤士河上的罗密欧与朱丽叶”。

女子组:10多年来首次出现重赛

女子组开局也上演了戏剧性一幕,发生了桨叶碰撞事故。这是自2012年以来首次出现重赛。因牛津队偏离航道,两队的浆叶相撞,裁判马修·平森特在第二分钟叫停了比赛。牛津队一度还面临被取消资格的风险,但裁判最终决定让两队重赛,并裁定剑桥女队在重赛时,获得1/3船身优先权。


平森特解释说:“在碰撞发生之前,我已经清楚地向牛津队发出了警告。碰撞发生时,两支队伍陷入了僵局,比赛不可能再继续。”

“我一度考虑过取消牛津队的比赛资格,但最终我还是决定让他们重新比赛,我想看看这个事故是否会影响比赛结果。现在看来,它并没有影响最终结果。”他说。

剑桥舵手杰克·尼古拉斯回忆:“我始终保持在航线上,是牛津队侵入了我方水域。碰撞是比赛的一部分,他们为此付出了代价。”

主桨手萨曼莎·莫顿坦言:“虽然做过预案,但谁也没料到桨叶碰撞的事故真的会发生。在赛艇史上,发生碰撞的情况不超过十次,我当时完全懵了。”


数据革新创造冠军传奇

细数剑桥夺冠的秘诀,科技赋能不可忽视。男队教练透露,每支桨柄都装有传感器,实时监测划频、力度甚至桨叶入水角度。女队则引入了F1车队使用的流体力学模拟系统,针对每位选手优化艇内配重。

但真正令对手胆寒的是“冠军血统”的传承。25岁的剑桥博士生杰玛·金七度参赛,她的“宝典”令人震撼——从2019年首秀至今,每场赛事的风速、水温、战术笔记都被制成了三维模型。


牛津剑桥赛艇赛陷外援争议

牛津大学今年打造的是“全明星阵容”。巴黎奥运会女子八人艇铜牌得主海蒂·朗、东京奥运冠军汤姆·麦金托什悉数登场。但在实战中,这支“银河战舰”却显疲态。剑桥阵中两届冠军诺姆·穆勒赛后揭秘:“我们针对奥运选手制定了特别的战术——用高频划桨打乱他们的长程节奏。”


此外,上月曝光的“PGCE禁赛门”也在持续发酵。牛津以“非正规学位”为由,成功阻止剑桥三名攻读教育学研究生证书(PGCE)的队员参赛,其中包括前男子U23世锦赛冠军马修·海伍德。

海伍德在声明中难掩失望:“基于去年仍有PGCE学生参赛的先例,我全年都在备战。这个决定违背了赛艇精神,更让我为自己未来的教师职业前景感到心寒。”

这位曾在泰晤士河畔长大的选手动情地写道:“这本该是我的谢幕战。15岁在家乡俱乐部开始划船的我,从未想过这项运动带给我如此多荣耀。以这种方式结束固然遗憾,但我仍心怀感激。”

从康河泛舟到泰晤士河对决

1829年6月10日,泰晤士河畔的亨利小镇见证了一场改变英国体育史的较量。剑桥大学圣约翰学院的查尔斯·梅里维尔(Charles Merivale)与牛津大学基督教堂学院的查尔斯·华兹华斯(Charles Wordsworth,诗人威廉·华兹华斯的侄子)在一次暑假会面中突发奇想,提议两校进行一场正式的八人赛艇比赛。这场由剑桥发起的挑战最终以牛津轻松取胜告终,而牛津的冠军艇至今仍陈列于亨利赛艇博物馆。


最初的赛事并无固定频率,直到1856年才确定每年举行一次的传统。除了在两次世界大战和2020年新冠疫情期间出现过中断,这场“蓝蓝之战”(牛津着深蓝,剑桥着浅蓝)从未停歇。赛道也几经变迁,最终于1845年固定在泰晤士河的“冠军赛道”(Championship Course),从帕特尼桥至莫特莱克,全长6.8公里,是奥运赛程的三倍之多。


女子赛艇赛的诞生则推迟了近一个世纪,直到1927年才正式开始。早期的比赛因性别偏见仅以“计时赛”的形式存在,直至1935年才实现两艇并排竞速。2015年,女队正式与男队同场同日竞技,标志着赛事迈向性别平等的新纪元。


对手即知己

正如剑桥人从不直呼“牛津”而代以“那个地方”(The Other Place),这场持续两个世纪的对抗,本质是互为镜像的共生。“牛”“剑”争锋,既是精英的狂欢,也是文化的传承。当2025年的桨声再度响起,胜负之外,人们更期待看到古老的传统如何在现代性浪潮中破浪前行。

“明年我们会卷土重来”,牛津船协主席在赛后发布会上撂下狠话。牛津大学甚至还启动了一项耗资200万英镑的“凤凰计划”,包括新建水上训练中心和青少年选拔计划。对此,《卫报》评论:“牛津与剑桥的对抗永不会终结,因为超越对手的唯一方式,就是成为更强大的自己。”


这场延续了近200年的“蓝蓝对决”,从来就不仅仅是体育竞赛。正如《泰晤士报》评论所说:“当牛津的深蓝与剑桥的浅蓝在泰晤士河上交汇,我们看到的不仅是桨叶翻飞的浪花,更是英国精英教育最生动的竞技场。”

本文部分素材来自英国广播公司、天空新闻、《每日邮报》《卫报》《每日电讯报》和《独立报》等,图片均来源于网络。

- The End -

文 倪佳辰

欢迎大家关注“华闻派”或给“华闻派”加星标。

内容合作或商务合作,请发邮件至:editor@thechineseweekly.com。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