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2 年的秋天,毛主席在黄河中下游视察完防汛工作后,坐着火车往北京赶。
路过河南安阳时,他临时改了行程,说要去两个地方看看:一个是殷墟,瞧瞧老祖宗留下的甲骨文;另一个,就是袁世凯的坟茔。
那时候新中国刚成立三年,百废待兴,为啥毛主席要特意去看一个 “窃国大盗” 的墓呢?
而袁世凯的老家在项城,为何死后会葬在安阳呢?这一切,还要从袁世凯和安阳的渊源说起。
袁世凯坟茔
说起袁世凯,大伙儿都知道他是民国初年的风云人物,可很少有人知道,他和河南安阳的缘分,早在清朝末年就结下了。
1908 年,光绪帝和慈禧太后先后去世,3 岁的溥仪继位,他爹载沣当了摄政王。
载沣早就看袁世凯不顺眼,觉得他手里握着新军兵权,迟早是个威胁,于是找了个 “足疾未愈” 的由头,把袁世凯打发回了河南。
按说落叶归根,袁世凯老家在项城,可他偏不回去,而是在安阳住下了,为啥?
安阳有条洹河,打太行山流下来,风景不错。
更关键的是,这儿是京汉铁路和东西大道的交会处,往西能通陕西甘肃,往北离北京也就两天火车,简直是个 “进可攻退可守” 的风水宝地。
袁世凯花大价钱买了块地,修了座占地 4500 多亩的大别墅,取名 “洹上村”。
4500 亩啥概念?相当于 400 多个足球场,光围墙就修了好几里地,里面亭台楼阁、池塘花园样样都有,活脱脱一个小朝廷。
他表面上钓鱼种菜,实则天天跟北洋旧部通电报,等着东山再起的机会。
1911 年武昌起义枪响,清廷慌了神,只能把袁世凯请回来当内阁总理大臣。
结果这人两面三刀,一边用革命军逼清帝退位,一边用清廷压革命党,最后自己当上了民国大总统。
就这样他还不满足,非要复辟帝制当皇帝,结果只坐了 83 天龙椅,就在全国骂声中病死了。
临死前,他留下遗言:“扶柩回籍,葬我洹上。”
为啥不回项城?有人说他怕老家族人嫌弃他称帝丢脸,也有人说他对洹上村有感情,觉得这儿风水好。
袁世凯死后,北洋政府拨了 50 万银元修墓,搁那会儿,一块银元能买 30 斤大米,50 万银元相当于现在几千万人民币。
可没想到,修墓的钱根本不够,负责修墓的河南巡按使田文烈又到处募捐,凑了 25 万银元,前前后后花了 73 万银元,用了两年多时间才修好。
这墓修得那叫一个讲究:陵园是仿照明朝帝陵建的,神道两边立着文武石人、石马石狮子,碑亭里的石碑有 20 多吨重;
不过墓冢却是西式风格,圆顶拱券,跟美国总统格兰特的墓有点像,妥妥的 “中西合璧”。
抗战时期,日本人占了安阳,不知道为啥,愣是没动这个墓,所以解放后保存得还挺完整。
毛主席反对
1952 年 11 月 1 日,毛主席坐着吉普车到了袁世凯坟茔。
一下车,他就盯着神道两边的石人石马看,问陪同的安阳地委书记曹幼民:“你们知道这些石头是怎么运来的吗?”
曹幼民说:“听老人讲,是冬天泼水成冰,把石头放在冰面上滑过来的。”
毛主席点点头:“劳动人民的智慧真是无穷啊,这么重的石头,全靠人力一点点挪,不容易啊。”
大伙儿跟着毛主席逛了碑亭、神道,走到墓冢前时,毛主席在石墩上坐下休息,突然聊起了袁世凯的历史。
他说:“袁世凯是项城人,家里有不少土地,到了安阳又圈了这么多地,典型的大官僚地主。当年载沣要杀他,他装病躲到这儿,说是隐居,其实是等着看朝廷的笑话。你们看这地方选得多妙,离北京近,交通方便,一旦有事,他的北洋军就能顺着铁路开过去,这是为复出铺路呢。”
正说着,有人忍不住说:“袁世凯这人太坏了,复辟帝制,背叛革命,不如把他的坟平了,省得占着地。”
毛主席听完摆摆手,说:“可不能这么干。袁世凯虽然做了不少坏事,但他的墓是历史的一部分,留着可以当反面教材。咱们共产党人看待历史人物,不能一棒子打死,得客观分析。他逼清帝退位,结束了封建王朝,这是有功的;可他搞复辟,开历史倒车,这是有罪的。把墓留着,让后人看看,搞独裁、搞分裂是什么下场。”
接着,毛主席又说起了保护文物的事。
“这些石刻、碑亭都是劳动人民建的,咱们不能因为袁世凯坏,就把老百姓的心血毁掉。你们看这神道、这碑刻,工艺多精细,都是老祖宗的手艺,平了多可惜。留着吧,以后可以搞成历史教育基地,让大伙儿来看看,什么叫逆历史潮流而动,什么叫多行不义必自毙。”
后来,按照毛主席的指示,安阳当地政府对袁世凯坟茔进行了保护,还修缮了破损的地方。
到了 1986 年,这儿成了河南省文物保护单位,现在更是成了安阳的一个历史景点,每天都有游客来参观,看看这个 “复辟皇帝” 的墓,听听他的故事。
总的来说,毛主席反对平掉袁世凯的坟茔,看似只是保护一座墓,其实体现了他对待历史的辩证思维。
他没因为袁世凯是 “罪人” 就否定一切,而是把墓当作记录历史的载体,让后人通过实物去了解、去反思。
就像他说的,“反面教材” 比简单的批判更有力量,因为它能让人直观地看到错误的后果,记住历史的教训。
现在再看袁世凯的墓,神道上的石人石马还在那儿站着,碑亭里的石碑虽然没刻字(据说当年没人敢给这个争议人物写碑文),但每一块石头都在诉说着往事。
历史从来不是非黑即白的,对待历史人物,得放在具体的时代背景里看,有功不掩过,有过不抹功。
更重要的是,它提醒我们,任何逆潮流而动、搞分裂搞独裁的行为,最终都会被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就像袁世凯一样,即便墓修得再豪华,也躲不过后人的评说。
这大概就是毛主席的高明之处:他让历史自己说话,让后人自己判断,而不是简单地用一把铲子,把过去的一切都铲平。
毕竟,真正的历史教育,从来都不是消灭痕迹,而是学会在痕迹中寻找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