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快报讯(通讯员 吴迪 记者 王瑞)“法官,我不是故意拖欠,实在是这两年市场不好,拿不出那么多钱,没办法啊!”近日,家庭农场经营人老王满脸愁容地向六合区人民法院张琼法官解释道。法官一边听着老王的诉说,一边环视着忙碌的农场,大片的土地亟待翻新播种。原来,老王因市场波动,未能按时偿还银行贷款,被银行起诉至法院。她理解老王的难处,决定尽力调解这场纠纷。
一张桌子、四个板凳,“板凳法庭”就这样在麦田“支楞”起来。“老王,拖欠借款不是长久之计,利息只会越积越多。”张琼法官耐心地向老王阐明利害关系,“但我们也理解你的难处,银行方面也愿意给你宽限时间,我们一起想办法解决。”
在法官的引导下,双方当事人坐在板凳上,就还款方案展开调解。经过一番耐心细致的调解,双方最终达成了共识:老王将在今年麦收后偿还部分欠款,剩余部分分期偿还,一场纠纷在田间地头得到了圆满解决。
庭审结束后,法官们并没有立即离开,他们围绕在村民中间,就土地承包、耕地保护、农作物种植、电信诈骗等村民们关心的法律问题进行了现场普法。同时,法官们还积极参与乡村治理,为村规民约的制定和实施提供法律支持,推动乡村自治、法治、德治相融合的治理体系建设。
“板凳法庭”的渊源可以追溯到明初朱元璋设立的申明亭制度。那时,乡间街市中的普通纠纷和轻微犯罪都会先在申明亭进行调解处理。六合法院在对这一古老制度的现代传承与创新发展后,服务三农“板凳法庭”以其独特的形式和亲民风格,成为六合辖区乡村治理的“实务法律服务工具”和“德治密码”。
随着“板凳法庭”的拓展和延伸,织就了一张覆盖9个街镇105个村社的治理网络。两年来,开展巡回审判75次,化解矛盾105起,走访村民125人次,指导、协助村自治组织、网格员化解矛盾纠纷24起,回复村民法律问题2450个。乡村产业得到了健康发展,生态环境得到了有效保护,一幅幅美丽的田园诗画正在这片充满希望的土地上徐徐展开,而“板凳法庭”也将继续在这片绿色的田野里发光发热,为乡村振兴贡献法治力量。